【創業網Cye.com.cn】隨著智能化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智能手機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普及,豐富便捷的功能獲得了很多消費者的喜愛。這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也衍生出了一個不良“生態圈”,出現了很多坑害消費者的產品。“315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3G門戶《消費內幕人》欄目采訪了水貨手機銷售領域的行業人士,為消費者講述水貨手機銷售中不為外人所知的內幕。
■網購水貨手機需謹慎市場充斥翻新機
“網上買了一部水貨手機,卻發現是臺翻新機!”許多消費者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記者從水貨商處了解到一般二手手機經過翻新后一定會再次流入市 場,而這些手機近六成都會通過網絡渠道進行二次銷售。原因有兩點,一是價位相對較低,水貨商進貨時會選擇更便宜的翻新機。二是買家與店主之間的“交易”更 多的是靠圖文、電話的形式來敲定,買家根本看不到實機,而到貨后往往又被貨到先付款后驗貨的“潛規則”所限制,就算發現機器不對勁,錢已到店主手中想要回 來就很難了。
而根據水貨商的經驗,一款新手機在開售三個月之內的翻新幾率近乎為零。但面對上市高不可攀的價格則令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
水貨手機亂象:顧客難逃雙陷阱
■多數港行手機實則歐版刷新系統所為
2012年消費者小李第一時間就在水貨市場高價購入了一臺港版三星Galaxy S 3。但拿回家卻發現機器是歐版。水貨手機雖然和行貨手機屬于相同品牌但貨品的來源頗多。也正因如此,水貨市場才又劃分出港行、歐行、港水、歐水等不同類 型。而小李所購買的這款手機實則是水貨商為了利益的最大化拿歐水的機器刷成港行的系統充當港版手機來賣。水貨手機市場紛繁復雜,不僅僅充斥著各色翻新機, 也頻頻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
這種統一改刷系統的場景多在廣州、深圳等地“悄然”的進行著。水貨老板手下的“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刷軟件、搞包裝、換硬件等一系列二次加工做的是“井井有條”,而消費者則更像是待宰的羔羊,時時刻刻都躲不開屠夫的那一記“悶棍”。
■水貨翻新機暴利高屏幕后殼都是國產
“現在市場上賣的水貨iPhone多為翻新機。近80%的屏幕、后殼都在翻新時替換成了國產零件,而諸如外包 裝、充電器等配件也有超過90%的都是高仿。”在某大型水貨市場開店已有三年的小張這樣告訴記者。而面對350元一塊的蘋果原裝屏幕,水貨商更愛較之便宜 近半的國產貨。iPhone翻新后的SIM卡ID條碼、外包裝等零散配件也都可從深圳大量廉價批發。
據業內人士估算,一臺二手的三星Galaxy Note 2現在市場估值3000元左右,水貨商進貨后通過翻新大約要花去近300元的成本,之后會再以至少3900元的價格充當新機流入市場。里外里刨去翻新成本利潤竟可高達至少600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