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一部新的智能手機,打開卻發現里面已經被安裝了不少應用程序——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這已是司空見慣的情景。一些預裝的應用能為消費者帶來方便,有些則是畫蛇添足。更有甚者,一些無良廠商在預裝應用中“埋雷”,吸費、竊取用戶隱私等問題屢遭曝光。
從本月開始,工信部出臺的《關于加強移動智能終端進網管理的通知》正式實施,預裝應用從源頭開始接受更為嚴格的管控。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規定本身尚存不少盲區,新規只能算是在手機預裝應用管理方面邁出的第一步。
□手機預裝應用現狀
四類應用充斥手機
由于工作原因,記者經常接觸各種品牌、型號的手機,觀察下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品牌的智能手機,預裝應用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所有的手機預裝應用可以分為幾種不同類別:
第一類:系統功能類應用。此類應用是滿足智能手機必需的基本功能,也是所有智能手機中都有預裝的,例如相機、瀏覽器、日歷、音樂播放器等,此類應用基本不可以卸載。由于此類應用必不可少,所以很少會有用戶對此類預裝應用提出不滿。
第二類:手機廠商特色服務類應用。在手機硬件和系統趨同的情況下,各手機廠商為增加競爭力,紛紛在特色應用上下功夫,推出自己的獨家應用,例如廠商自己的應用商店、安全軟件等。這些應用有的被固化在手機的系統中,無法直接卸載。
第三類:運營商定制類應用。在3G時代,運營商的定制機開始主導智能手機市場,定制機中也預裝了多種運營商自己的應用,例如中國移動的MM商店、飛信,中國聯通的沃商店,中國電信的天翼空間等,這些應用大部分是可以卸載的。
第四類:第三方開發者開發的各類應用。這類應用數量最多,也最為復雜,其中既有像微博、微信這樣普及度非常高的大眾應用,也有一些專業類應用,其中不乏帶有惡意程序的應用,會給用戶造成話費、流量損失。
大牌廠商相對規范
對比各種手機上的預裝應用數量和種類,可以看出一個規律——大品牌手機預裝應用的數量不是很多,基本都以前三類應用為主。對于第三方應用,這些品牌廠商在選擇上會比較慎重。“我們只選取最流行、用戶需求最高的應用進行預裝。”宇龍酷派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一些主流的應用廠商會選擇與大的手機廠商進行預裝合作,通過這些廠商的手機產品推廣自己的應用。不過,這些應用一般都是類似新浪微博、大眾點評、騰訊手機管家這樣的知名應用。“對我們來說,選擇那些有安全隱患的應用進行合作是得不償失的,一旦這些應用給用戶造成損失,會給我們的品牌形象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一家知名手機廠商的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相比較而言,在一些小品牌手機中,各種預裝應用尤其是第四類應用會更多。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小品牌手機廠商為了與大品牌競爭,一般會采取壓低價格的辦法,這使得其產品的利潤率非常低,而通過預裝應用,這些小品牌手機廠商能獲得部分收入。
預裝應用數量最多、質量最良莠不齊的,當屬無品牌的山寨手機。由于山寨手機既無品牌形象方面的顧慮,又處于監管盲區,因此在預裝應用上最肆無忌憚。尤其是吸費的惡意應用,很多都是通過這些手機傳播的。
□預裝應用功與過
好處降低手機使用門檻
其實,手機預裝應用在很多時候并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消費者買來一個任何軟件都沒有的手機,還要去尋找和學習如何使用,這樣等于立下了一個很高的使用門檻。”在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看來,手機預裝應用還是很有必要的。
確如項立剛所言,并非所有智能手機用戶都是“玩機”高手,尤其是一些中老年用戶,對他們來說,一款已經裝好各種常用應用的手機用起來才夠簡單。
事實上,正是由于一些用戶不熟悉智能手機的使用,還催生出了為用戶下載和安裝應用的服務,在一些專業的手機賣場中,都有類似的服務。“對于那些不熟悉智能手機的人,我們會詢問他們的需求,向他們推薦并幫他們下載一些常用的應用。有這樣需求的人挺多的。”北京一家迪信通門店的店員告訴記者。
壞處帶來不便和風險
對于精通智能手機的用戶來說,手機預裝的應用則顯得畫蛇添足。資深手機玩家小方對此多有抱怨。“我上微博喜歡用‘四次元’,可手機里預裝的是官方客戶端;我喜歡用chrome瀏覽器,可預裝的是UC……這些預裝的應用對我毫無意義,還得去卸載。”
有類似抱怨的人不在少數。手機中預裝的應用數量多,既會占用存儲空間,也會占用內存,導致手機運行緩慢。更嚴重的是,很多應用會在后臺聯網,沒用的應用多了,會在用戶不知不覺中“消磨”寶貴的流量。
如果說上述問題只是一些小麻煩的話,那么安全性無疑是預裝應用最大的風險。在安卓平臺上,很多表面看起來正常的應用,其實都隱藏著惡意程序——手機安全專家不止一次地這樣提示用戶。據記者了解,通過在網上下載現成的工具,一個稍懂編程的人就可以輕易地將惡意代碼植入正常的應用,從而帶來各種危害:遠程控制手機、竊取用戶信息、造成用戶話費損失……
□預裝應用新規解讀
新規五類應用禁止預裝
隨著媒體對手機預裝應用問題曝光和用戶投訴的增多,工信部于今年4月出臺了《關于加強移動智能終端進網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對智能手機預裝應用的管理提出了要求,該通知從今年11月正式實施。
和外界期待中的完整手機預裝應用管理體系不同,《通知》只是要求禁止預裝五類應用:擅自收集、修改用戶個人信息的;擅自調用終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費用損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影響移動智能終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網絡安全運行的;含有《電信條例》禁止發布、傳播的信息內容的;其他侵害用戶個人信息安全以及危害網絡與信息安全的。
而對于不屬于上述五類的手機預裝應用的管理,《通知》只有寥寥數語——“手機廠商在進網許可時,應當在申請材料中提供操作系統版本和預置應用的信息,同時,已經獲得入網許可的產品在操作系統和預裝應用發生變化時,廠商應向工信部報備。”
問題新規存在四大盲區
“說實話,單從內容看,這些新規定對于手機預裝應用市場的混亂不會起到根本性的治理效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機圈人士這樣評價工信部的新規,不過他同時表示,此舉的積極意義在于表明相關部門已經開始注意到并有意解決手機預裝應用的問題了,“邁出了第一步,總是一件好事。”
不看好新規效果的業內人士不在少數,其原因在于,新規存在幾個嚴重的盲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