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只需投資一兩萬元就可以開辦一家“報社”,你肯定不會相信。但廣州偏偏有這么一位年輕人,他只花1.8萬元就紅紅火火地辦起了一家“報社”!不過這家“報社”出版的“報紙”,你永遠都無法在書報攤上見到,因為那些“報紙”都是“發行量”很小的“喜報”,讀者只限于要求“上報”的新郎、新娘及其親戚朋友,最大“發行量”也沒超過500份!由于“發行量”實在太小,這家“報社”在媒體界毫無名氣,但這家“報社”的“社長”卻拿著月收入2萬元的“高薪”!
其實,這位“報社社長”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仔。他是怎樣將這個時尚的新鮮職業,做得有聲有色而又利潤豐厚的呢?
聰明:新婚打工漢決定大賺“結婚喜錢”
1975年10月,李志旺出生于貴州省納雍縣龍場鎮中寨村。1991年,他從龍場中學畢業后,來到貴州省六盤水市一家煤礦打工。1993年,他南下廣東,先在博羅縣商亮燈飾廠做員工,后來又到廣州白云區神山鎮宇煥鞋廠打工。在那里,字寫得不錯的他主動攬下了主辦廠里黑板報的活,許多工友也常請他代寫家書。
1997年10月的一個周日,李志旺和工友去神山鎮錄像廳看錄像。在那里,他看到一則招聘“節目書寫員”的啟事,條件是“毛筆字寫得好”。他立即找到錄像廳老板,露了兩手后就被老板當場錄用了。于是他辭掉了工廠里的工作,跳槽到錄像廳,干上了滿足自己愛好的活兒。一年后,李志旺又跳槽到廣州市區永漢電影城做了一名宣傳員。發覺自己這份工作很輕松后,他又兼職替中華電影城、天河電影城等幾家單位寫電影海報,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到了2001年12月,李志旺和女朋友準備回家鄉結婚,但電影城的宣傳工作一天都不能停頓,無奈的他只好辭了職。
2002年春節后,李志旺和新婚妻子重新來到廣州,妻子回到原來的公司上班,他則應聘到東山區一家婚慶策劃公司做了一名宣傳員,主要負責處理婚禮喜事策劃活動中的一些雜事。一次,他無意中看到《廣州日報》副刊上,有一個名叫“婚慶公告欄”的免費刊登欄目,上面可以刊登彩色婚照、夫妻小資料及一些簡短的婚戀趣聞和朋友祝福語等。出于好奇,他也將自己和妻子的結婚資料寄了過去,沒想到兩個月后竟真的登出來了。高興之余,他突發奇想:我們婚慶公司是不是可以增加這樣一個業務項目呢?雖說城市人很喜歡搞隆重的婚禮活動,可那畢竟是熱鬧一兩天就完了的事情;如果我們給客戶以報紙的形式印刷一些“婚慶公告”,作為對新人美好愛情的見證,在婚禮活動中發放給他們的親朋好友,肯定會倍受歡迎!
李志旺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婚慶公司的老板后,精明的老板拍手叫好,他馬上給李志旺加了300元工資,讓他負責抓好“喜報”制作這項業務,并且還配了一個叫玲子的中專畢業生做他的助手。老板滿懷信心地說:“小李,你這個‘喜報’要以文字為主,圖片也很重要,可以先仿照電影海報來做。做好了,到時肯定也能像結婚影集、光盤和DV攝像那樣,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大項目!”
好事多磨:辦結婚喜報終于賺錢了
得到老板的鼓勵和支持后,李志旺就開始行動了。電影海報是他最熟悉不過的了,但報紙制作過程他卻一竅不通。經過向懂行的朋友打聽,他才有了點頭緒。鑒于首先得有份“樣報”,才好去向顧客介紹這個新業務,他決定先從自己身上“開刀”。
他讓玲子把他的愛情故事、戀愛日記及婚姻資料等寫出來,然后排版,再配上他和妻子的一些結婚照片,像電影海報那樣整整弄了一大版。“樣報”做出來后,李志旺征得老板同意后,交給一家小印刷公司印刷了500份。公司里的一些女孩子看到印刷出來的“樣報”后,都歡呼雀躍,紛紛表示自己今后結婚也一定要出一份這樣的“喜報”。不少顧客看后,也表示了很大興趣。
于是,老板讓李志旺先列一個成本利潤表。他仔仔細細地計算了一番后,估出一張“喜報”的人工費、制作和印刷費等所有成本加起來在1元左右,一般至少要印刷200張,這樣總成本就在200元左右,加上150元利潤的話,他覺得向顧客收取350元費用比較合適。但老板認為公司只賺150元實在太少,于是,婚慶公司在2002年4月底正式推出“喜報”這項業務時,把定價提高到了“588元”!
當時,公司老板給李志旺的底薪是1800元,每做一筆“喜報”業務給他10%提成。也就是說,他每接一筆588元的“喜報”業務,就能拿到58.8元的提成,而公司利潤在300元左右;如果他每月能接30筆這樣的業務,他的月收入就能超過3000元,而公司僅此一項業務的贏利就有9000元!但是僅憑他一個人的能力每月能接30筆業務嗎?
沒想到,2002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李志旺竟然一下子就接到了20多筆業務!看到這一大堆訂單,老板笑開了眼,高興之下又招了兩個大學畢業生和李志旺一起負責“喜報”業務。這兩個大學生不僅精通電腦,工作效率也高,因此老板把兩位大學生的底薪定得比李志旺高了300元。
這種突如其來的“競爭”壓力,讓李志旺心里很難受,他十分后悔當初為什么不學會電腦!盡管他沒過多久就買了一臺比較便宜的電腦,卻不是一下子就能學會的。于是,每天晚上回到出租屋后,他就跟著妻子學五筆打字,可不知練了多少次,他就是學不會!為了生存,為了多搶些單,他不得不繼續用老辦法:先找顧客談,然后讓玲子寫好,再拿到街邊的電腦設計室去排版制作。由于操作過程比別人“落后”,他在隨后的幾個月里,常常遭到鄙視和排擠。
更令李志旺沒有想到的是,盡管婚慶公司每月能接近百個“喜報”業務單,但由于老板一心想把業務做大,加之過于信任那兩個沒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大學生,不僅給他們開高工資,還不惜重金搞宣傳活動、打廣告等,結果成本費提高了許多,最后竟然弄到不賺錢。2002年12月底,老板突然對李志旺說:“從明年起,公司將‘喜報’業務進行外包。也就是說,公司不再聘用你們了,但你們仍然可以兼職繼續做這項業務……”老板給他開出的“兼職”待遇是:公司每接一筆“喜報”業務,就以388元的總費用交給李志旺做;也就是說,除去所有成本,李志旺最多只能賺100元左右。但公司都是以588元的價格接單,每單卻毫不費力地賺了200元! 李志旺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為老板開創了一片“新天地”,最終卻落了個這樣的下場!剛失去工作那幾天,他很痛苦,發誓決不再替那個老板接業務!但妻子卻耐心地勸他說:“其實你完全不用難過,我覺得這反而是一個商機。你想想,婚慶公司給你一個單,你兩天內就能賺100元;如果你自己再去聯系一些業務,每單純利潤保持在100~200元的話,你每個月只要做上十幾單,就有兩三千元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不要總是斤斤計較于過去,要學會從眼前做起!”
李志旺覺得妻子說的很有道理,于是他主動聯系了以前那家婚慶公司的老板,然后找到了正四處找工作的玲子一起干。見李志旺愿意回過頭來合作,老板很高興,表示公司一接到訂單,就第一個找他。李志旺立即換租了一套兩室一廳的出租屋作為辦公地點,配了3臺二手電腦,他負責業務,玲子專門負責文字工作,另外還招了一名專門搞排版設計的男孩,3個人分工明確。就這樣,差點“跌倒”的他又把“喜報”業務做起來了!
多元經營:這個“報社社長”月賺2萬
剛開始獨立做“喜報”時,李志旺還不會使用電腦。于是,他白天出去拉業務,晚上回來后就抓緊時間學習。由于有了兩個幫手,他的工作效率提高不少,不僅能夠按時保質地完成婚慶公司那邊移交過來的業務,而且還以同樣的方式和其他的婚慶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
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李志旺發現,其實跟那些婚紗影樓合作更加有賺頭。因為婚慶公司策劃一場婚禮要幾天甚至更久,而婚紗影樓每天都會有不少顧客來照相;如果能為50%的婚紗影樓顧客制作“喜報”,那就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了!況且讓那些愿意拿幾萬元來舉行隆重婚禮、花幾千元拍婚紗照的新婚夫妻,再花幾百元出一份“喜報”,并非難事。于是,他很快又和十幾家有名的婚紗影樓達成了協議,后來甚至還聯系了一些婚姻介紹所、俱樂部和酒樓等單位。由于這是有利可圖的生意,許多單位都愿意合作,使得他的業務越來越多。
沒多久,李志旺的生意就紅火了起來。有了業務,他就要求自己在服務質量上精益求精。“喜報”最重要的是有趣、好玩、生活氣息濃厚,所以他吩咐手下員工:在文字上,不要寫得太高雅,更不能虛構,要平實記錄主人公的戀愛過程,且文筆要流暢、有新意,輕松浪漫,同時配一些主人公的求愛技巧、戀愛日記和結婚誓言以及朋友祝福語等等;在圖片設計上,則要清新自然、美觀大方,體現出歡快、喜慶的場面和氣氛來……
2003年以前,李志旺一直是與婚紗影樓和婚慶公司合作,在小區的出租屋里“加工生產”。但是,經過一年的發展后,2004年1月,他正式注冊了“廣州志旺喜報策劃工作室”,并將辦公地點搬到了廣州先烈中路的一座寫字樓中。有了營業執照,他開始直接面向顧客承接業務了。他先在網上發布消息,并在一些報紙上打廣告,還印了大量宣傳單向外派發。然后,他在價格上與婚紗影樓及婚慶公司拉開距離,以低于婚紗影樓及婚慶公司68元甚至更低的價格接業務,由于少了中介層,他的利潤反而比以前增加了。
生意步入正軌后,李志旺開始向多元化發展,除了“結婚喜報”外,他還增加了制作“結婚周年紀念報”、“生日紀念報”和“老人壽報”等。2004年11月初,一位陸先生拿著一大疊照片來到李志旺的公司,說要制作一份結婚7周年的“紀念報”,在11月20日那天送給他的妻子。幾天后,李志旺按要求做好了“紀念報”,上面有一段話是李志旺特意加的:“老婆:從今天開始,我將與你結為夫妻,肩負起婚姻賦予我的責任和義務,無論貧窮與富貴,健康與疾病,我都會與你攜手相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陸XX于1997年11月20日。”陸先生看后很高興地說:“呵呵,盡管7年前我沒說過這段話,但我老婆看了一定喜歡,謝謝你們啊……”
“喜事要讓天下人知曉,好人更要有好報!”這是李志旺對外宣傳時的一句廣告詞。他說:“‘喜報’雖然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但我相信很快就會流行起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和對喜事的偏好,‘喜報’的市場會越來越大,而且是可持續性的。比如,一對新人結婚的時候可做‘喜報’,結婚后又可做周年、紙婚、銀婚和金婚‘紀念報’,生孩子時可做‘嬰兒誕生報’,孩子長大后還可做‘童年生活報’;每個家庭成立多年后,肯定有不少難忘的樂事、旅游過很多地方,這樣又可以做一張‘家庭旅游畫報’……可以說,只要這個世界還有家庭,我就不愁沒收入!”
現在,創業兩年多的李志旺已經賺下了近50萬元,手下的員工也增加到9人,他每月的純收入不低于2萬元。李志旺創業的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誰都可以白手起家!如果你沒有文化,就去給別人打苦工,總能學到一點經驗;如果你沒有能力獨立經營,就學會和別人合作做些業務,總能賺到一些資金;如果你沒有技術,就用真誠去聯合一些懂技術的人才共同奮斗,總能闖出一片市場!而有了經驗、資金和市場,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成功就指日可待!
【入行提示】
“喜報”是一種通俗易懂的大眾文化,任何人都可以辦一家“喜報社”,而且只需投資2萬元:首先,租間房子或店鋪,買兩三臺電腦以及打印機、掃描儀等設備,花費1.5萬元左右;然后,招3個員工,一個會寫文章的,一個懂排版設計的,另一個專門拉業務,員工工資總支出在5000元左右。接下來,就可以通過收取顧客的預付金來進行運作了。
在從事這個新鮮職業時可借鑒以下幾點經驗:
1.創業初期,可以采取和婚紗影樓及婚慶公司捆綁合作的方式,將業務市場全面鋪開。
2.可以兼營一些印制名片、海報和宣傳單等業務。
3.多設幾個檔次的價格,既滿足普通顧客,也能提供雅致時尚、高品位的服務。
4.顧客不要只局限于大城市,可以考慮通過設經營分點、網絡和郵遞等方式,將業務發展到地區、縣城、鄉鎮甚至農村。
5.要善于重用人才,將每一份“喜報”做得有特色有新意,并不斷提高質量。
6.各種軟硬件齊備后,“喜報”、“壽報”、“嬰兒誕生報”和“結婚周年紀念報”等家庭系列報,你全都可以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