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走近典當⑵——轉變理念 巧用典當行 典當3000年前起源于中國,在我國,先有典當,后有銀行。我國的典當行在解放后一度被取消,改革開放以后,典當行1987年在四川先行恢復。1992年北京市金保典當服務行的誕生,使北京消聲滅跡了40年的典當行重新出現,金保典當行也因此被稱為“京城第一當”。
金保典當行總經理段明講述了當時的情況。他說,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世界所關注的,我們在首都繁華的西單大街立起了一個“當”的招牌,當時很多國家的媒體都做了報道,因為世界都在關注我國的改革開放的程度和步伐,在當時確實有一個小小的轟動。當時在北京立典當行,經過了一些周折。我們是經過了市政府的批復,辦一個試點的思路來做的典當行。
北京金保典當行坐落在西單繁華區,每次來到西單,記者都會看到門口大大的“當”字,但每次都沒有勇氣跨入典當行。華夏典當行總經理郭金山說,要想利用典當行提高生活質量,一定要轉變觀念。在我們跨進典當行的門時,不要有過去的陳舊的觀點了,新社會的典當行已經完全不同了。你是上典當行占便宜來了,很多事情就是觀點,并不是實際上需要不需要,實踐中經常有這種需求,就看你的觀念能不能轉變。
郭金山說,典當行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現在很多比較精明的人已經開始利用它了。比如:京郊年輕人到城里買衣服,錢不夠用,缺200元,按照傳統的觀念,一是回家取、二是找朋友借,但是否借到不知道。這個女孩很精明,將戒指當在我們這里200元,一個月之內到城里辦事取走完璧歸趙,花了9.4元的手續費,10元打車都不夠。進不進典當行關鍵是在你的觀念,并不是你沒有這種需求。
從京城恢復第一家典當行后,典當行業已經走過了13年的發展歷程。金保典當行總經理段明說,現在很多人對典當行的認識還不夠,但是也有一些人已經意識到了利用典當行解決自己的燃眉之急。
段明:我們面對的是老百姓,中國現在的融資體制沒有地方貸款,300、500、1萬、兩萬,銀行貸款最少70萬。作為個人,誰會去貸70萬,70萬以下的融資服務只有找典當行,在這點上咱們和國外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國外很多是銀行做的,在我們國家基本上是典當行做。所以3000、5000、8000、一兩萬。
我們也有一個例子,這是幾年前的事,她們家確實很困難,每到開學時,一位母親都會將戒指典給我們,當400、500元給孩子交學費,買書本,供孩子上學,然后每月再攢錢將錢還上,很多年都是這樣。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現在我理解了,各種各樣臨時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包括出租司機走在路上,出了一些事情,需要臨時賠一些錢,先將手機、戒指等值錢的東西放在典當行,解決暫時的問題。
段明:孩子這種理念已經有了。有一個中學生,因為過生日,沒有留錢,媽媽同意后將首飾當在典當行,3天就還錢把首飾取走了。
另外,是一個巧理財的問題。一個東西,遇到事情的時候死物變活錢,等到資金周轉過來以后,再拿回去。
再舉一個例子,壓上非應季的產品,購進應季的產品,賣完之后再贖回應季的產品。雖然不是滿額貸款,但資金可以多周轉一圈。
記者:在走訪典當行的過程中,典當人講述的雪中送炭以及錦上添花的故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如今的典當行已經今非昔比,由“乘人之危”到“救人之需”,早已成為一種周轉資金、應急、消費、投資的現代生活融資新渠道。不僅如此,不少長期做民用品的典當行還兼有珠寶鑒定、首飾清洗的服務,而這些服務多數典當行是免費提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