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卷鋁絲,一盒五彩的顏料,兩三塊木板……25歲的山西小伙劉海龍和39歲的成都大姐姚海瓊在成都開的景泰藍工藝畫吧就這么簡單,投資才1.5萬元,而且其中7000塊是房租。1年后,在成都最繁華的春熙路上,他們的第一個分店開張了。盡管姚海瓊一直回避談論最終利潤,但不到一年時間就能在“寸土寸金”的春熙路有了自己的鋪面,其盈利規模可窺一斑。
創業:興趣是主打
姚海瓊說,自己畢業于工藝美術教育專業,2005年初,從山西來的劉海龍偶然談起在北京看到景泰藍工藝畫非常走俏,這引起了姚海瓊的興趣。2005年3月,姚海瓊專程到北京實地考察,“一幅上乘的景泰藍畫最低可以賣到千元左右,而它的制作成本只有300———400元,這個利潤太高了。”她當即交付了2000元的學費學習制作工藝和技術。
2005年5月,劉海龍和姚海瓊共同投資了1.5萬元,在南門的一個居民樓里開起畫室。開始自己畫,然后讓北京方面代銷。投資1.5萬元,主要為3000元的原料和7000元的首期房租以及商場保證金和裝修投入。姚海瓊說,“我的想法很簡單,每個月只要能賺到3000元,生活能正常運轉就行了。”
經營:控制成本是關鍵
“我們的畫坊提倡DIY的消費理念,賣點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制作產品的過程,這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劉海龍說起小店的生意經,頭頭是道:“我們沒有固定的員工,做畫的都是兼職的大學生和DIY愛好者,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做畫,他們的作品達到標準的我們回收,他們也可以自己買下來。”
在畫坊,如果顧客一次不能將作品完成,可以將畫作存在店內,下次繼續。姚海瓊解釋說,這樣的好處不僅可以穩定原來的老客戶,而且這位客戶在下次光顧時往往會帶來新的客戶,無形中也為店鋪增加了客源。
早報記者孟梅實習生彭剛攝影方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