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鞋店巧打季節差進貨 年賺十多萬
成功秘笈
對比城市差異,關注家鄉消費變化,李先生找到了別人還沒有發現的商機。因地制宜定價,根據市場現狀,適當提高部分樣式的鞋價,使平均鞋價高于廣州市場水平。精心進貨,注重與進貨商交流,獲得了不少便利實惠。
今年不到30歲的山東小伙李濤先生在廣州當白領打工者其實沒幾年,卻找準了小本創業的商機,從廣州進貨,2005年回家鄉山東臨沂開設高檔品牌鞋店。創業伊始,年利潤居然達到了十幾萬元,讓廣州的直銷商都艷羨不已。
試鞋試出創業激情
身材高大的山東小伙李先生從小就有一個煩惱:由于長了一雙大腳,他很難買到合腳的鞋子。幾年前,當李濤先生來廣州打工后,感覺就如同進了鞋子天堂。
想起許多如自己一樣的山東年輕人都有“買鞋難”的煩惱,李先生立即想到:為什么不回家開一家高檔皮鞋專賣店呢?這幾年,山東經濟發展很快,家鄉人民也應該能消費得起中高檔產品了。
高度重視微觀選址
于是,李先生花半年時間,調查了若干品牌各家專賣店的銷售情況。由此發現了一個普遍規律:開在百貨商場、商業步行街上的品牌鞋專賣店總是紅紅火火,而開在住宅商區或普通商業街道上的就遜色很多。
即使是同一個品牌的鞋店,開在不同的商場也有很大區別。例如某品牌開在大商場一層的專賣店比鄰主干道,玻璃櫥窗非常醒目,日日顧客盈門;而另一家商場名聲與人流量并不比前者差,卻由于只給該品牌安排了一個“三線”位置,銷售情況就一落千丈了。
由此,李先生明確了要挑在繁華商場“一線”鋪位的選址原則。在家鄉,他反復比較了半年,最終在2005年初等來了一個好檔口,并談好以每月營業額的20%支付鋪面租金。同時,他也迅速與廣州品牌商家簽訂了長期進貨協議。
李先生這邊忙著裝修,那邊也不疏忽進貨,挑選什么樣的產品其實是個大學問。就說尺碼吧,一定要“因地制宜”;李先生思忖家鄉人民的腳都偏大、腳背高高隆起者居多,肯定不能照搬廣東專賣店的進貨模式,而應在進貨時依次上浮一到兩個尺寸:比如某款涼鞋,在廣州通常36、37號的進五六雙,34、35號的進兩三雙,38、39號的各進一兩雙;到了山東的情況就會是37、38號的進五六雙,39號的進兩三雙,35、36號的進一兩雙。另外,山東姑娘身材比較高大,對于女鞋的款式,就應適當偏重于大方簡約的品種,挑選過于“小鳥依人”或鞋帶過細的款式就要慎重了。 利用季節差進貨
就這樣,左挑右選,李先生的首次進貨堪稱精益求精,開業后果然“一炮走紅”。這之后,李先生與進貨方建立了深厚的商界友誼,硬是從廣州品牌企業那里取得了不少實惠。他利用山東春夏晚于廣州、秋冬早于廣州的季節差,零敲碎打進貨,以最為低廉的平均價格拿到了在廣州已快過季、而在山東正當紅的產品。
在他的說服下,成批“退貨”服務也變得順理成章,不過改成了“以新換舊”服務:廣州商家接納了李先生退還的舊產品,但不支付現金,而以部分新一季產品替換。如此“勤儉持家”一年,李先生的生意在家鄉小城落地生根,當年利潤達到了十幾萬元。
首期投資
公關費用 1.5萬元
裝修 1.5萬元
鋪租 暫無
首次進貨 12萬元
總投資 15萬元
每月運營表
每月鋪租 2萬元
人工 6000元
稅費雜費 1500元
每月平均進貨 6萬元
促銷費用 5000元
每月收入 10萬元
每月利潤 7500元
市場風險
行業競爭激烈,與中低檔鞋店、同檔次其他品牌鞋店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高檔產品生意市場開拓初期比較困難,要有犧牲利潤達到促銷效果的心理準備。
市場潛力
在內地廣大城市,品牌鞋店仍有大量未開墾市場;即使已有不少個體戶從廣州大規模進貨,也僅限于中低檔次,物美價廉的中高檔品牌鞋店比較罕見。
選址建議
品牌商家林立的百貨商場或步行街仍是該類生意的最佳選址,商場本身的人流量一定要大。鞋店在商場內部的微觀位置也很重要,要盡量爭取到顯眼位置,過于隱蔽的位置最好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