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歷程
深圳燕南路,綠樹掩映。街邊一家名為“MITI”的店,毫不起眼,僅15平米。
然而,就這樣一家店,賣卡通玩具、卡通文具、卡通收藏性飲品等小玩意,一個月卻有三四萬元的營業額,一萬多元的純利潤。
讓那些繁華鬧市的名門靚店黯然失色的,是兩位年輕老板:于進江和魏海。
于進江和魏海現為深圳一家設計公司的合伙創業者,但出于喜歡卡通的興趣,于是兩人開了獨立摸索著,開了這家卡通專營店,專門銷售中高檔的卡通玩具、文具等。
出師不利
2000年元旦前,兩人跑遍大街小巷去找店面。經過燕南路時,他們毅然租下了這個店:15平米雖月租高達5000元,但人流量不大,并且緊鄰深圳市外國語學校(深圳最好的中學之一,有五六百名學生),而小店對面是藝術中心,每天有很多學舞蹈、音樂的人經過。顯然,這里擁有卡通產品的大量購買力和潛在客戶。
可是2000年元旦小店開張后,問題來了:要把潛在客戶轉變成客戶,需要合適的商品。但他們當時賣的卡通玩偶,價格太昂貴;而中低端的卡通文具和其他小玩意,種類又不多。結果,很多學生進來兜了一圈,買了罐他們附帶銷售的飲料就走了。卡通專營店,變成了飲料小店。
曾經放棄
定位有問題,就得趕快改。于進江和魏海先是放棄了卡通專營店的定位,全力轉向做真正的便利店,小店里大賣肉丸、魚丸等零食。
結果,店里熱鬧了起來,但半個月后他們承認了“轉向便利店試驗失敗”。因為開便利店,對年輕人來說很多事很麻煩,比如,當天賣不完的魚丸、肉丸,保鮮起來很麻煩,造成他們浪費嚴重;而計劃賣早餐吧,就意味著他們得趕在每天早上7點學生上學之前作準備,還得增加人手。
他們還想過賣洗發水、洗滌靈。但最后他們想通了:還是不能放棄賣卡通。
重新定位
潛心研究之后,他們根據現實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能力重新定位,放棄了原來全做高端的想法,嘗試銷售價格較平、檔次稍低的卡通玩偶、卡通文具,附帶其他商品。
就這樣,小店擁有了現在的獨特格局:1/3賣飲料,2/3售時尚卡通玩具和卡通文具。而卡通商品的種類十分豐富了——小到一兩塊錢的書簽、賀卡,大到2000-3000的時尚玩偶,各種檔次都齊全。
而市場形勢不斷上升:收入由每天一兩百元到三四百元,到日進千元,半年以后收支平衡。最后,卡通產品最終戰勝飲料,成為小店主要收益來源,他們終于做成了名符其實的卡通專營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