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市場擴容進入沖刺階段。與此同時,易碳家記者獲悉包括上海、深圳、武漢、天津等地的地方版場外交易市場(包括股權交易所和柜臺交易市場)也正在密謀出臺。
中國證監會著力打造的新三板市場——北京交易所已經進入最后階段。“成立后的北京交易所將會是國內企業上市最多的交易所”,西部證券代辦股份轉讓部總經理程曉明表示。北京交易所會否成為全國統一的場外市場?正在大力籌劃的地方場外市場又將何去何從?
新三板不設硬性財務指標
國內的場外交易市場,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交投停滯。
“新三板將考慮引入做市商制度”,5月7日,正在北京出席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的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透露了管理者的設計思路,他認為引入做市商制度,讓做市商持有一定股份,方便股權交易雙方順利報價。
目前國內的場外交易市場,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交投停滯。證監會的數據顯示,由于場外市場掛牌公司沒有經過公開發行,股本集中度較高,交易設計的資金量非常有限。以中關村公司股份轉讓試點的數據看,2011年1月1日到今年4月,成交金額只有7.32億元。平均換手率僅為3.4%,而同期場內市場換手率超過了230%。
導致交投停滯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三板市場的一系列制度設計,例如中關村公司股份轉讓試點的交易制度規定公司股東人數不能超過200人,交易起點高達3萬股,并且不向個人開放,這都導致原三板市場的股權轉讓流動性差。
“做市商最主要的功能是對高科技企業定價估值,其次才是提供流動性。”程曉明表示。由于新三板市場通常都是高科技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企業、文化創意企業,這些公司未來的業績波動激烈,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很難準確反映其情況,普通投資者很難為這些公司定價,所以有必要引入帶有中介性質的做市商制度。
實際上關于是否引進做市商的討論早在2010年已經開始,反對者認為“創業板沒有做市商,新三板也沒必要有”,這一制度最直接后果是增加交易成本,反而可能扭曲市場信息。
此前,管理層對于是否引進這一制度也沒有統一意見,早在2011年六七月初步擬定的方案中,就曾經制定做市商方案,并且制定了詳細規則。例如方案包括為同一只股票做市的做市商數量在2家以上;做市商持倉3%至10%;要求做市商以自由資金在其報價水平上與任意投資者成交等等。
但這一詳盡細致的方案在提交審議后就不了了之。而姚剛的表述是官方的首度公開表態。有業內人士表示,與主板市場相比,新三板不會采用與交易所市場一樣的集合競價,而是一對一的撮合交易。這種背景下,做市商制度更為可取。
因為前者需要三板公司有相對規范的財務指標,而在官方設計中,“新三板”企業一般規模較小且處于成長期。姚剛就表示:“新三板將不設硬性財務指標”,只要求掛牌企業滿足一定的存續期限。在管理層的眼中,全國統一監管的場外市場將在中關村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開,首先是覆蓋國家級高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待逐漸發展成熟之后,再突破園區概念,擴展到全國范圍內符合條件的股份公司。
“這是中國不得不進行的改革”,中華律師協會金融證券專業委員會委員姚以林表示。國內的資本市場是從主板開始做,然后再推行到中小板、創業板,最后才開始做場外市場。這與國外成熟資本市場剛好相反,這導致了原本屬于金字塔底部的場外市場非常薄弱,一方面不利于創新企業的融資發展;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國內資本市場的諸多“先天不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