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實體經濟受到了全球經濟危機的的巨大沖擊,但目前還沒有出現太大問題。這場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之所以比其他國家來得要小,是因為中國不依賴國外資本支持經濟增長,銀行業基本上未受國際金融動蕩的波及,同時存在采取大規模財政和宏觀經濟刺激措施的空間。然而,隨著全球危機的加劇,中國的出口已受到重創,并正在對社會投資和市場情緒產生影響,對制造業的影響尤其明顯。 盡管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下降,但仍將繼續高于其他大部分國家。強有力的刺激政策將會對國內需求、生產和就業起到支持作用,并有助于緩解經濟的下滑。銀行在前幾年的去杠桿化后,目前正在積極地擴張信貸。私人消費到目前為止仍表現較為活躍,應當能夠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由于經濟刺激政策的出臺,政府主導的投資正在加速增長。 然而,持續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將會抑制中國 2009 和 2010 年的增長速度,這種抑制作用主要是來自出口的疲軟和社會投資的減緩。世界銀行最近大幅下調了對 2009年全球 GDP和全球進口的預測。據此,我們預計 2009 年中國出口將繼續萎縮。雖然政府主導的經濟活動將會支持經濟的增長,但由于它在整體經濟中所占份額有限,因此不能而且也不應該完 全抵消市場活動下行的壓力。我們預計 2009 年中國 GDP 的增速為 6.5%,大大低于其潛在增長速度。過剩的產能有可能會導致今后幾年社會投資的減弱、就業崗位增長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減緩、對價格的下行壓力,以及出口產品轉為內銷以及進口替代的加強。
然而,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堅實,使得決策者可以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政策對經濟的影響,而不是只局限于 2009年。 到目前為止,有關政策措施的重點是通過刺激投資來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應該將政策的重點從過于強調短期的 GDP 增長目標轉移到更多地關注結構調整和改革上。事實上,稍低一點的增長速度并不致于損害中國經濟或社會的穩定。如果能通過建立社會保障機制(最好能同時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減輕經濟下滑對就業和人民生計的影響,出現這種損害的可能性則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