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受金融危機影響,山西省約有100萬農民工返鄉,給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問題。能否調動各種資源讓返鄉農民工接受實實在在的培訓,能否挖掘潛力地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能否降低門檻為農民工創業鋪路搭橋,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令人欣喜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山西省多措并舉抵御就業"寒冬",使返鄉農民工重新踏上了希望之路。
政府牽線搭橋農民工重捧"飯碗"
前不久,在臨猗縣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工藝員王國治、梁小平小兩口正在忙碌。"這回在家門口上班嘍!"王國治欣喜地告訴記者。
王國治夫婦是牛杜鎮楊妃村村民,去年11月,他們就業的公司停產關門。無奈之下,小兩口不得不提前返鄉。
王國治說:"真沒想到,在沿海失了業,在家鄉竟找到了每月1000元的新'飯碗'。"在臨猗縣,已有600多名像王國治這樣的返鄉農民工,在縣政府為返鄉農民工編織的就業保障網的幫助下,度過"就業寒冬"。
安置返鄉農民工,不僅僅是響亮的口號,更是扎扎實實的措施與行動。全省各地將結合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抓住山西省擴大內需6個領域、33個方面的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拉動就業。在安排農村民生工程、農田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優先招用返鄉農民工;鐵路、公路等交通建設項目沿線地區,有計劃地安排和組織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大力扶持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增加當地企業吸納返鄉農民工的能力等等。
幫扶農民工就業,首先要了解返鄉農民工的數量、就業意愿等基本情況。為此,山西省各地建立起農民工回流監測制度,進行動態監控,并每周上報一次本地農民工返鄉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