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設從外延式開發與大規模舊城改造并舉、住宅小區規模化建設,大量建筑垃圾急劇產生,說明我國建筑垃圾排放量高峰期已經到來。據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筑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每萬平方米建筑施工過程中僅建筑廢渣就會產生500-600噸。按此計算,我國每年施工建設所產生和排除的建筑廢渣就達1億噸以上。另外,舊城拆遷、建材工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數量達數億噸。目前,國內處理建筑垃圾基本上仍停留在落后簡單的填埋式處理,由于建筑垃圾的不可降解性,填埋式處理將會給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且不說此舉耗用大量的可耕地和運輸費用,還會給環境造成長遠的破壞。面對如此嚴峻的建筑垃圾成災的局面,如何處理和利用越來越多的建筑垃圾已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其他相關部門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未來30年間,將出現“十大新興技術“,其中有關“垃圾處理”的新興技術被列為第二位。國際上經濟發達的國家正在積極探索將垃圾變為一種新資源并將其打造成一個新興的大產業。他們建立了一個以技術方法、科學和組織結構的新模式,確保對主要廢棄物流動的控制和對大部分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對實現建筑垃圾就地消化經濟效益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經濟發達國家都對廢棄物的管理和廢物再利用進行了立法,有了一套完整全面的措施、政策和法律,使廢棄物再利用有了法律保障和支持,并且享受國家政策上的優惠,這就客觀上起到了積極倡導的作用。
比如美國有一家建筑垃圾處理廠每天可分選近200卡車建筑垃圾。其中,鋼鐵等可以回爐、木材可以燃燒發電、塑料可以再生、混凝土粉碎后可以筑路,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率高達70%,減少了填埋固體垃圾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最終實現零填埋。經驗證明:回收和利用建筑垃圾不但有利可圖,并可享受建筑和裝修施工單位按規定交納的建筑垃圾處理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諸多國家對廢物再利用的好點子、好方法無疑對我們都將起到借鑒作用,我們應該比國外做得更好。
國內建筑垃圾技術創新的方向主要是對大量磚和混凝土進行再加工。廢棄磚經過粉碎后用于建筑板材的骨料。制造隔墻板材,不但質輕強度高而且隔音、膨脹系數小,因取材容易、廉價而大大降低了板材成本。
廢棄混凝土塊料經細粉碎后可與標準砂1:1拌合作為砂漿細骨料用于墻地面抹灰、屋面砂漿找平層、砌筑砂漿、制做鋪地磚等。廢棄混凝土塊料粉碎后可做混凝土現澆或預制構件中的骨料使用,用于建筑非承重部位。這樣不但節約了建設資金,而且不會降低構筑物的強度。
若按建設施工單位每施工10000平方米建筑就產生500噸建筑廢渣計算,如果綜合利用可創經濟效益2萬余元;如果外運,僅運費就達1萬余元。對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不但有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實現了施工現場的文明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