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奧運會不僅帶來了運動的廣闊舞臺,同時也成為渴望通過奧運會這個舞臺實現更大的品牌影響力的企業的舞臺。
在這個舞臺上,少數企業已經被授予了奧運會“合作伙伴”、“贊助商”的稱號,然而贏得奧運會贊助商資格并不意味著掌握了打開金庫大門的鑰匙。 奧運贊助的價值并不是一次簡單的買賣過程,企業需要拿出更高的費用和人力來推動奧運贊助計劃和營銷計劃。
事實上,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前車之鑒”表明,如果企業一味地注重奧運名分,只顧花錢“圈地”而不用心“耕地”,沒有很好地利用奧運平臺進行營銷,最后很可能將昂貴的奧運贊助費用變成一場得不償失的“燒錢運動”。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獲得贊助權的200多家企業大約只有25%的企業有所回報,大部分企業由于營銷戰略不當只獲得了很少的短期效益。
贊助奧運會是把“雙刃劍”,動輒數千萬美元的投入能有多少收益暫且不論,一旦產品或技術、服務出現閃失,就會借奧運會這個平臺加倍放大傳播速度和范圍,影響企業品牌。這是奧運贊助商在無限風光中不得不正視的風險和危機。
2006年新一輪奧運“眼球大戰”將難以避免,而投入巨額真金白銀的贊助商們依然是這場游戲的主角。不過這將是一次長跑接力,是耐力與爆發力的一次打比拼。
可以預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將會是最為成功的奧運會之一。那么2008奧運會的所有贊助企業,尤其是首次贊助奧運會的很多中國企業,會不會都能成為奧運營銷的成功企業呢?這將是一次全面檢驗中國贊助商眼光與實力的大考。
為此,《商務周刊》雜志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和這些奧運贊助企業共同分享奧運的文化精髓,分析成功營銷案例,并就奧運營銷中的潛在風險和危機展開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