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投資達2800至4000億 算好奧運這筆賬
2008年8月8日,正離北京越來越近。
難得的機遇,催生了舞動的北京:8000多個項目、9000多個工地、10000多個塔吊、1.4億平方米建筑面積……為了辦好2008年奧運會,北京正傾注巨大熱情,打造新北京,迎接新奧運。
“香餑餑”的大投入
據有關部門統計,針對北京奧運會的各種投資大約需要史無前例的2800至4000億元人民幣,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聽起來讓人心有余悸:北京奧運會還能盈利嗎?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采取商業運作創造了2億美元的盈利,堪稱奧運會歷史上的典范。當時,由于沒人愿意辦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對洛杉磯的基礎設施條件要求大大降低,洛杉磯奧運會幾乎全部利用已有的城市設施和體育場館,也幾乎沒有任何基礎建設投入。當時奧運村利用大學宿舍,運動員睡上下鋪、用公用廁所,去比賽場地乘坐的也是中小學校接送孩子的校車,高個子運動員只能坐在地上。這些情景在現在看來簡直不可想象,但正因為如此相對低廉的舉辦成本為洛杉磯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而如今的北京奧運會則不可同日而語,奧運會早已擺脫了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已經成為眾人爭搶的香餑餑。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要求,北京要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需要大量的投入,其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各種比賽項目場館建設及各種配套服務等共需數千億元。舉個簡單的例子,僅有四個地鐵站的北京地鐵奧運支線就需要投資3個多億元,還有環境、大氣治理、交通等等,需要的投資之大可想而知。
力爭略有盈余
面對如此龐大的投入,北京奧組委又提出要實現略有盈余的目標,那么,這筆奧運賬該如何來算呢?
其實,在洛杉磯奧運會之后的漢城奧運會就開始面臨這樣的問題,韓國政府在漢城新建了一大批體育場館,還有奧運村、記者村等,改造城市基礎設施也花了大筆資金。如果把這都算作奧運會的成本,那簡直不可想像,于是,韓國人在算賬時把這部分錢算在了國家以及舉辦城市和某些企業的賬上,并沒有列入奧組委的成本。
在把商業運作收入抵消開支后,漢城奧組委最后也實現盈利了。可以說,漢城奧運會成功創造了另一種商業模式,即把政府投入和奧運會成本運作分開算賬。
北京奧運會的賬同樣需要這樣來算,市政建設和體育場館建設屬于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其建設目的既是為了辦好奧運會,更是為了今后北京市民的使用。
拿首都國際機場來說,為了迎接奧運會投入巨資興建了第三條跑道,確實是為了滿足奧運會時的需要,但從長遠來看也是滿足北京市發展的需要,像這類項目由政府來負責投資或融資是無可厚非的,即使不辦奧運會,北京新的地鐵還是要建,北京的城市環境也要改善,空氣質量還是要提高,這數千億資金絕大部分都是用于這方面的投資,所以不會真正算到組委會的賬上,也不可能去算到奧運會的賬上。
就北京奧運會本身的運作而言,北京當年申辦奧運會時提出的收入預期是16.25億美元,大體來自6個方面:一是國際奧委會2008年奧運會電視轉播權出讓所得,按照比例分給北京奧組委大約8.4億美元;二是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伙伴TOP計劃收入,按照比例可分給北京奧組委1至2億美元;三是北京奧組委自己的市場開發計劃預期收入3至4億美元;四是門票和紀念品銷售預期1億美元;五是按照中國和國際奧委會簽訂的主辦城市合同政府給予補貼1億美元;六是賽后剩余物資變賣處理大約幾千萬美元。
至于北京奧運會的支出主要是用于奧運村、媒體村的運營,運動員、裁判員的吃住行、競賽組織的開銷等,預算大約是16.09億美元。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京奧運會的預算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是由于北京申奧成功后出現的“9.11”事件使得大型運動會的安保成本水漲船高,雅典奧運會就因此大受影響;2003年中國又出現了SARS疫情,公共健康安全的成本也相應提高。北京奧組委在調整了預算后表示:北京奧運會的最終支出將大約為23億美元。北京奧組委的預算原則是量入為出、節儉辦奧運,保持收支平衡,力爭略有盈余。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北京奧運會的市場開發形勢相當喜人,在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的吸引下,著名國內外企業紛紛贊助北京奧運會,迄今為止,北京奧運會已經敲定了 11家合作伙伴; 10家贊助商和8家獨家供應商 。
這其中,最低級別的供應商起價為1600萬人民幣,獨家供應商起價為4100萬人民幣;據悉,北京奧組委的合作伙伴中,有不少企業的贊助金額甚至超過了國際奧委會TOP合作伙伴。目前,北京奧組委的招商仍在繼續。
此外,北京奧組委對特許商品等無形資產開發也做得相當成功,奧運吉祥物福娃和各色特許商品在全國各大城市熱賣。
由此,對于北京奧運會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我們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