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現代奧林匹克發展史的人都明白“彼得·尤伯羅斯”這個名字對國際體育和整個世界的意義。如果說顧拜旦復興的是奧林匹克精神,那么彼得·尤伯羅斯則是創造了奧林匹克精神在現代社會得以發揚光大的支柱——商業化運營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洛杉磯奧運會2.5億美元的盈余,挽救的不但是人們對奧運會健康發展的信心,而且還有奧林匹克和奧林匹克精神本身。
1984年,作為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面對本土柯達公司只愿出200萬美元的贊助費和日本富士公司700萬美元的出價,尤伯羅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當記者問他當年做出拋棄柯達轉向富士決定那一刻的心情時,尤伯羅斯說,洛杉磯奧運會是純粹私人經營的,加州立法規定絕不為該屆奧運會出一個子兒,主辦方當然要選出價最高的,這是他們選贊助商必須考慮的因素。至于民族情感和贊助費之間的矛盾,他是這樣解釋的:“在選擇日本富士公司之前,我們已經選擇了一些美國贊助商比如IBM,沒有必要都選美國公司。”
除此之外,尤伯羅斯之所以能夠完成盈利2.5億美元的得意之作,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大膽改革了之前奧運會贊助商過多、過濫的弊端,形成了各大相關公司、企業之間激烈競爭的格局。1980年,美國冬奧會的贊助商多達381個,而尤伯羅斯將那屆奧運會的贊助商數目銳減到30個,同時將最低贊助額提高到400萬美元,由此引發了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其中包括可口可樂甩出1200萬美元的高價擊敗百事可樂,以及上面提到的富士700萬美元擊敗柯達等,此舉也為奧組委籌集到了3.85億美元的巨款。
可以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將奧運從一個體育盛事轉變成了一個在全球炙手可熱、“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增長引擎,成為現代奧運史上的分水嶺,而彼得·尤伯羅斯也被譽為“奧林匹克商業之父”而載入史冊。

尤伯羅斯,奧運商業之父。 晨報記者 李瑩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