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銀萬國研究所 廖緒發
日本、韓國舉辦奧運的歷史表明:奧運會對其經濟崛起功不可沒。北京2008奧運會正是在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舉辦的,與日本、韓國當年處于類似階段。北京奧運會將扮演三個重要角色: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大國崛起的潤滑劑;大企業國際化的催化劑。
兩屆奧運會與兩個經濟強國崛起
1964年,東京第18屆奧運會。日本一舉投入30多億美元,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運輸、通訊等行業的強勁發展,使日本出現了經濟的持續繁榮。GNP從奧運會前的年增長10.1%猛增到16.1%,史稱“東京奧林匹克景氣”。在此屆奧運會上,日本首次采用全球衛星直播,通過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成就的展示,樹立了嶄新的形象,成為日本走出二戰陰影的重要一步。日本產品從此一改人們心目中粗糙低劣形象,一些產品如精工、西鐵城開始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名牌。東京奧運會因此被視為日本進入世界工業強國的里程碑。
1988年,漢城第24屆奧運會。1970年代韓國經濟起飛后,急需給世界一個新形象,于是主動申辦1988年奧運會,希望通過奧運會實現大政治的目標,把奧運會做為韓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躍向先進國家行列的橋梁。韓國借申奧成功良機,推動經濟超高速發展,1981年至1988年,籌備奧運會共帶來70億美元的生產誘發和27億美元的國民收入誘發效果,經濟增速年均達12.4%, 1985年至199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至6300美元,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史稱“奧林匹克生產效應”。
中國舉辦奧運階段類似日韓
中國舉辦奧運會的經濟發展階段類似韓國與日本。從人均GDP 看,預計中國到2008年人均GDP大約是2500美元左右,東部發達地區是5000美元左右,分別相當于美國人均GDP的5.3%和10.6%左右。考慮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城鄉的兩元經濟結構,這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與當年韓國舉辦1988年奧運會時較為接近。不過從經濟規模看,中國GDP總體規模已經名列世界第四,從經濟絕對的規模和相對的總體實力看,則與日本1964年舉辦奧運會的情況大致相似。從經濟增長階段看,中國跟日韓也非常相似。日本在舉辦奧運前十年GDP年均增長10%,在舉辦奧運后十年GDP 年均增長8%。韓國在舉辦奧運前十年GDP年均增長7.7%,在舉辦奧運后十年GDP 年均增長6.0%。中國在過去十年GDP 年均增長9.13%,與當時日本韓國非常類似,均處于經濟起飛階段。
加速器、潤滑劑與催化劑
充分認識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崛起過程中舉辦奧運會的多元價值。北京2008奧運會是在中國的大國經濟崛起過程中舉辦的。根據預測,到2008年中國GDP規模將達到3.3萬億至3.4萬億美元,超過德國(約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論中國的大國經濟崛起,甚至作為世界性大國的崛起。在這種背景下,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具有什么樣的價值?正如當年奧運會對日本、韓國崛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樣,北京2008奧運會對于中國的崛起具有特殊的多元價值。其作用可歸納為三點: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大國崛起的潤滑劑,以及大企業國際化的催化劑。
首先,奧運會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未來十年中國經濟仍將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奧運會作為工業化時代最有效的營銷媒介,對于加速主辦國工業化進程,促進國民經濟由工業化向后工業化時代的轉變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根據估算,北京舉辦2008奧運會八年間直接和間接總投資大約2800億元,占中國2001年GDP總量的2.5%,每年拉動GDP 增長0.3個百分點左右,如果進一步考慮奧運會帶動的消費和服務需求,預計北京2008奧運會每年拉動GDP增長0.5個百分點左右。
其次,奧運會是大國崛起的潤滑劑。如果說奧運會對消費和投資的拉動作用屬于有形影響的話,對于主辦國經濟發展環境、開放度、國家聲譽、形象和信譽度等方面的影響則是屬于無形影響。從主辦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無形的影響往往比有形的影響更重要、更有價值。北京2008奧運會將在未來十年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崛起的過程中扮演潤滑劑的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體現為兩點:使中國經濟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有利于在國際上打造“中國品牌”,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再次,奧運會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催化劑。借助大眾傳媒,奧運經濟成為一種極具稀缺性的“全球媒介事件”,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注意力經濟。2008年奧運會上許多中國企業會借助奧林匹克市場營銷計劃宣傳、推廣企業形象和品牌,更好地實現由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