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袋子看上去非常普通,但就是這些紙袋,五年之中給河南安陽的李軍創造了上百萬的利潤。遍布全國十幾個省的30多種蔬菜水果因它而身價大漲,眼下水果收獲的季節才剛剛到,李軍卻忙開了明年的生意。
李軍:“八月份就開始算第二個年度,2006年的季節了。現在2005年已經過去了。”
李軍的生意比水果生意總是早半拍,水果還在樹上的時候,明年的紙袋生產就要開始了,每年的這個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都會趕來河南安陽和李軍見面,因為這是他的紙袋大量接受訂貨的日子,光是接待這些人每年就要花掉李軍一個多月的時間。
李軍:“今天還要來不少,他們都是安排好他們的工作,安排好了都往這兒趕。”
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客戶,沒有一個是空手來的,他們給李軍帶來的貨款,數額在十萬到百萬之間。
經銷商 老黃:“訂晚了就訂不到了,一年生產一萬來噸,經銷商都跑過來提前訂貨。”
說起今天這樣火暴的生意,都源于李軍8年前一時沖動承包下的一個破舊廠房。這里原來是當地一家火柴廠的造紙分廠,專門生產火柴盒用紙,盒裝火柴銷量的減少使工廠陷入了半停產狀態,看好水果套袋前景的李軍承包下來進行改造,生產水果套袋,產品出來后,才發現當地人根本不習慣水果套袋,更不想花這筆冤枉錢。
李軍:“賣不掉,全在倉庫里面,生產都沒法進行了,倉庫里面放滿了,最后我們就在找新的出路。”
面對積壓如山的紙袋,李軍只能外出去尋找有使用紙袋習慣的地方,經過了解,他找到了出口水果較多的山東蓬萊地區,那里的果農們出于品質的需要一使用直著進口紙袋,但進口紙袋高昂的價格也使很多人試圖尋找低價的國產紙袋。1998年8月,他們通過朋友介紹結識了李軍,雙方一拍即合。
龍山店村村支書 王全福:“當時說一句什么話,我出了能賣出去啊,我說你出的都給我,我全要了。”
李軍:“作為我們可以說,當時屬于急病亂投醫了。”
王全福:“他當時挺高興的,行,我馬上給你出這種紙。”
1999年春節期間,第一批新產品順利送到了蓬萊。為了讓老百姓相信自己的國產紙袋不比進口紙袋差,李軍這一批的產品幾乎沒有銷售,絕大部分送給了果農。
王全福:“一塊地套不同的袋,一棵樹上套兩樣袋比較。”
記者:“這袋能區分出來嗎?”
王全福:“能區分出來,好袋劣袋區分得特別明顯。用老百姓講話,就是為了賣錢。他套這個袋,能多賣,一畝地多賣一千元錢,套那個袋,一畝地少賣一千元錢,他自己自然就走上正軌了。”
山東蓬萊水果經銷商 回德建:“好的紙袋的果出來這個樣子,這個紙袋的果這個樣子,這兩個一對比,雖然是蘋果和梨,光澤度肯定不同了,即使你不懂,哪一個漂亮。”
第一批產品雖然沒有賣錢,但是果農的認可讓李軍信心大增,2000年前,我國果袋交易的市場主要集中在山東地區,來自河南的李軍對這里人生地不熟,為了搶占山東市場,李軍被迫開始在當地尋找代理商。在朋友的引見下,李軍結識了蓬萊的紙袋經銷商黃培德夫婦,那個時候,夫婦倆正在為果袋生意難做而發愁。
老黃妻子:“趕上李軍過去跑市場,就找到老黃,讓他賣紙,我就說這個紙不能賣了,因為咱搞過一年,賠錢了。”
老黃夫妻倆都是蓬萊當地人,以前妻子在家代理進口果袋,丈夫在外打工,當李軍找到他們的時候,他們正因為生意不好做賠了本,打算要退出果袋市場。
老黃妻子:“那會兒是一萬兩千多元一噸,后來那個紙一天比一天便宜,又降價了。”
老黃:“挺了兩個多月,調到了八千多元,也就等于你不賣,就賠四千多元錢。”
李軍看好老黃夫婦對當地果袋市場的熟悉,便承諾他們,無論銷售好壞,保證他們代銷自己果袋的第一年穩賺不賠。但他也提出了一個條件,要求老黃從單位辭職,和妻子一起全力以赴銷售自己的果袋。
老黃:“他說這塊保準讓你賺上錢。”
記者:“他許諾一年讓你賺多少錢?”
老黃:“一年賺五萬。”
為了讓老黃夫妻放心,李軍竟然將五萬元預先打到他們的賬戶上,以同樣的方式,他在一年內發展了16家經銷商,為此,他用光了從姐姐那里借來的八十多萬元錢,但也借此迅速進入了山東、河北等地的果袋消費市場,此后的兩年時間,我國北方使用水果套袋的農戶迅速增多。
李軍:“老百姓對這個袋子來說,套袋的成本很低。但對于這個果子來說,收成來說,它是不成比例。所以你這個袋子可能高個一厘兩厘三厘四厘,但是只要套出來效果好,它附加值就能上去。”
想讓果農花高價套好袋,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套袋后的水果能夠賣個好價錢出來,正因為如此,每年水果上市的季節,李軍都要和自己的經銷商們出現在果農的園子里,市場就在這種行走中逐年擴大著。
王全福:“你這個袋多少錢買的?”
農民:“三分五。”
王全福:“我這也是三分五,還有三分四的,比你這個質量好多了。”
水果收購商:“明年咱們可以合作嗎?”
農民:“可以,如果說有人來收購了,說套這種袋子管回收,我們這里大量的果樹都可以用。”
王全福:“一年能用多少果袋?”
農民:“有500萬個吧。”
水果收購商:“500萬個可以來一輛車。”
就我國果農的水果套袋行為來說,北方早于南方,隨著北方果袋市場的成熟,果袋銷量的擴大速度開始逐年減慢,2003年,李軍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沒有套袋習慣的南方市場,他把第一站選擇在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四川。
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村村民 原孟能:“從前我們這兒就是滿山都是獼猴桃,但是賣的價格很低,賣幾毛錢一斤。”
四川都江堰市的虹口鄉是獼猴桃的傳統產區,但這里幾十年來都沒有套袋的習慣,為了占領這個市場,2003年年初,李軍開始讓工人生產給獼猴桃專用的果袋。
李軍:“因為我們對山東,內紙的顏色越黑越好,但是這種紙到四川就不行了,因為一個月,兩個月都在水里面泡著,套上以后就掉色,完了他們就提出來,掉色把水果染黑了。然后我就開始解決這些問題,針對四川做什么樣的紙。”
李軍的員工:“當時我們試了一個多月,試了28噸,那就是賠本了,但是我們還是試下去了。”
記者:“那一個月賠了多少錢?”
李軍的員工:“那一個月,大概就是二三十萬元錢。”
四川潮濕多雨,銷往那里的果袋需要在防雨性能上特別注意。2003年3月,李軍帶著四川專用的獼猴桃果袋來到虹口鄉,他的想法很簡單,第一年不賣錢,就把袋子留下來免費試用,可同樣沒有套袋習慣的村民,并不愿意領情。
原孟能:“當時我們這些村民都接受不了,個個懶得套,嫌麻煩。”
蔣光度是李軍在四川的第一個經銷商,為了說服村民給水果套袋,2003年,他們在一個月內請專家來了三次,給村民反復講解套袋對水果的好處,村民的態度卻仍然沒有改變。
蔣光度:“開頭都是懷疑態度,不相信怎么幾十年幾百年都是這樣自然生長,突然套起來會不會水果爛掉,會根本長不大等懷疑,很擔心。”
面對農民的不理解,惟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用經濟手段打消他們的顧慮,李軍這回找來了水果出口的收購商,從水果收購的角度勸說村民給水果套袋。
李軍:“套袋跟不套袋從果形上,從外觀上,一比較完全就不一樣,這個果型好,外觀好,這個已經不成樣子了,還有傷疤。”
沒有套袋的獼猴桃原來每公斤連1元錢也賣不到,套過袋的水果卻因為品質和賣相都很好,出口時每公斤甚至可以賣到4元錢,套袋前后差距讓村民看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可是白送去袋子還要高價收購水果,李軍和與他合作的水果收購商還能有賺錢的機會嗎?
原孟能:“當時定一元錢一斤保護價,最后賣到兩元,這就在原來基礎上翻一番,所以這個經濟效益上,就覺得很劃算,所以今年自家到處去買袋子,套起來。今年就不免費了,是自己出錢了。”
記者:“今年你們村光買袋子花了多少錢?”
原孟能:“沒有統計,大概估計幾千萬個袋子,恐怕還是要幾十萬元吧。”
如今,虹口鄉的獼猴桃從內銷發展到大量出口,相比之下,一個紙袋幾分錢的投入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第一年免費使用中看到了效益,第二年不用動員,農戶就開始大量購買紙袋,李軍賺錢的時機自然也就到了。
李軍:“因為有一家套了,附加值增加了,各個用戶跟著都套起來了,從一個村馬上就到一個鄉,一個鄉到一個縣,馬上一輻射就是幾個縣,就都上去了,發展很迅速。”
雖說同樣是水果套袋,但是各地氣候不同,水果種類也一樣,相應地也就需要不同材質和不同規格的紙袋。虹口獼猴桃果袋的開發成功,給了李軍開發后續產品的信心。
李軍:“現在就是南方開始的這種套柚子,套枇杷,套臍橙,湖南有一種大白菜,這種大白菜也要套袋,因為有一種蟲子,一種飛蟲,如果它叮上一口的話,這個大白菜就爛掉了。”
不斷尋找新的市場,不停開發新的品種,對于李軍來說,每一個免費試用點,都會在來年給他帶來輻射周圍大片果園的發展機會。
李軍:“上海、江西、湖南、貴州、四川、陜西,現在已經6個省了,今年我們主要是想推廣一下南方的水果套袋,北方市場基本已經成熟了。”
2005年8月,在四川和我們告別之后,李軍打算再次返回貴州,因為不久前,他在那里又找到了一個新的市場空白。
(來源:CCTV7《致富經》欄目 編導:陳輝 攝像: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