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中國擁有數據庫核心技術,是馮玉才“要達 成的夢想”。圖片由本人提供
一位年逾花甲的教授,一位每天凌晨4點鐘起床、長跑、讀書的學者,一位將畢生心血投入國產數據庫基礎開發的研究員——記者很難把這些與一年365天都在奔忙的企業老總聯系起來。
接受記者采訪的過程中,這位兼科學家與企業家于一身的長者接了個電話,便立馬決定訂機票去北京談項目。他,就是武漢華工達夢數據庫有限公司董事長馮玉才。憑著一個信念——中國人必須依靠自主研發去掌握數據庫領域的核心技術,他自主開發國產數據庫并成功將其應用于社會。
1 目睹日本人技術封鎖 痛下決心自主研發
30年前,國際上數據庫研究技術剛剛起步,而當時的中國在這方面基本上處于空白。觸動馮玉才決心自主研發數據庫的,是發生在1978年的一件事。
馮是江蘇靖江人,1978年定居武漢,在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做講師。他到武鋼參加技術學習。當時武鋼熱軋車間花費巨資,從日本引進了一套無人職守軋鋼系統。為防止技術泄密,在整個系統的安裝與調試過程中,對現場出現的所有技術問題,哪怕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焊接,日本人也從不當著中國人的面解決。當日本人調試安裝完設備后,足足三卡車的技術文字資料被當場銷毀。
此情此景深深刺痛了馮玉才。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中國人一定要做出自己的核心技術,改變這種受制于人的狀況。
1982年,數據庫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美籍華人陳品山教授到中國科學院講學。經過考察交流,他給馮玉才寄來近300篇數據庫研究技術方面的論文和一些相關的書籍。馮玉才如獲至寶,半年時間里,學俄語出身的他硬是憑借一本英文字典,將300篇論文和一尺厚的英文資料“啃”完。
“當時就是想通過這300篇論文,看看美國人是怎么做的”,馮玉才說,“雖然這些文獻資料只介紹了一些技術性的研究方向,但卻讓我熟悉了數據庫系統各子部件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接下來,馮玉才開始著手準備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研發。
2 三次研發終獲成功“數據庫一定要姓‘中’”
1984年,在華中理工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南一樓內,一臺內存僅為256K的老式計算機,開始24小時不停歇地被馮玉才和他帶領的12名學生輪班使用。在輪不到計算機時,馮玉才便背著書包、拿著軟盤到各個研究室去“打游擊”。半年過后,數據庫管理系統研究仍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而他帶領的12名研究生也因畢業而先后退出。第一次實戰性的研究宣告失敗。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一次教學交流機會,馮玉才偶然得到一筆來自廣西科委的3萬元項目資助,更令人高興的是,對方還提供了一臺電腦和兩名上海交大的高材生。于是,馮玉才再次向數據庫研究發起進攻。然而,一年不到,項目又宣布失敗。廣西那邊派過來的研究人員也認為系統太難,做不出來,要求回去。院里的領導和同事開始對他不理解,領導也找他談話,認為他的研究方向有問題。“當時院里的課題組共有十幾人,除了2個人支持以外,其他的人都反對,都說我是個瘋子。”
兩年的艱辛研發,以失敗而告終,馮玉才陷入巨大的壓力和困境之中。
沒有做出來,并不表明不能再做。此時,國家基金意外地伸出援助之手。
1986年元旦前夕,以《智能數據庫》為題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資金獲得批準。“當時,一個項目的研究資金通常只是兩三千元而已,而我的數據庫項目卻獲得了3萬元的研究經費,這在學校成了‘放衛星式’的新聞。”借著雪中送炭的資金,馮玉才又在他的數據庫上投入了一年時間。
1987年年初,數據庫的研究開始有些眉目。這時,一名來自美國CST公司的美籍華人知道了馮玉才的數據庫項目。通過交流與溝通,這名美籍華人力邀他將所有的研究項目及人員搬到美國去。對方提出:提供研究所需的全部經費,可以率全體研發人員及家屬移居美國,將來研究成的數據庫系統署名權可以歸屬中國馮玉才。只是所有權歸屬美國CST公司。
面對數據庫的“國籍”問題,馮玉才不假思索地答復:“我用七八年時間堅持做這項研究,就是為了實現中國擁有數據庫核心技術的夢想。我最困難的時候是國家資助了我。因此,這個系統必須在中國做出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8年,用Pascal語言開發出的數據庫管理系統終于成功。“我們做出來的數據庫,比當時國際上流行的DBASE產品還要好。”馮玉才告訴記者。
此后,馮玉才又以8個月時間提前完成了第4代產品,而同類的產品美國人做了兩年,這又一次在業內引起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