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巧娟在自己的蘇若客廳
“通透的琉璃與清清水流相映,柔和的燈光與蔓紗交織,藍調音樂和咖啡香味絲絲圍繞。”很早以前,就聽朋友說起杭州求是路上有家叫“蘇若客廳”的餐館有些別致。那時就想,蘇若客廳的老板一定是個異常“小資”的人。
在前天舉行的2006年杭州市創業項目展示會上,記者見到了蘇若客廳的老板胡巧娟。作為這次創業項目展重點推介的13個創業典型,胡巧娟給記者的印象是干練,而非小資的柔弱。
不叫餐廳叫“客廳”
“在大學時候,我就想擁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想法規劃的餐廳,在這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悠閑地暢談一切。”不過胡巧娟1995年大學畢業后還是去余杭審計局當了公務員。
公務員一當就是7年。“雖然公務員是很多女孩子向往的職業,但我的骨子里還是希望能夠有自己的事業。”2002年,她辭去了原來的工作,來到上海一家知名的咨詢管理公司上班。
胡巧娟告訴記者,在咨詢公司上班,并不是她的最終目的。她希望通過咨詢公司的經歷學到一些經營管理的知識,畢竟原來自己是學審計的。經歷了3年在咨詢公司的磨練,胡巧娟毅然放棄了上海優厚的待遇,回到杭州開始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
“我的網名叫翩若,另外一個朋友叫蘇。所以我們就把我們的餐廳定名為‘蘇若’。不過我還是覺得‘客廳’取得好,這是我最自豪的事情。”說到餐廳的名字,胡巧娟不無得意。她說,在給餐廳取名字的時候,自己動了一番腦筋。叫什么咖啡館或者什么餐廳,太普通。后來想到“客廳”,上網一搜居然從來沒有人用過。“客廳多好啊,它本身就是歡迎大家來作客的意思。”
“當時,我們剛剛創業,沒有太多的費用來宣傳,因此就想通過互聯網拓展我們的生意。因此,根據大學時候的愿望,我們把餐廳定位在‘杭州第一家基于網絡推廣的沙龍文化主題咖啡館’。”胡巧娟在開出蘇若客廳的同時,在網上也開了一個“蘇若客廳”。現在網站注冊會員有兩萬人,去年在全球Alexa排名中,位列第一萬名。
“客廳”的艱難變遷
“在你們消費者眼中,蘇若客廳是一直以文化小資的面貌出現的。可是對于我自己來說,蘇若客廳能夠開成現在的樣子,則是經歷了一年來不斷地艱難改變的結果。”前些天剛剛為蘇若客廳度過一周歲生日的胡巧娟,在回顧創業歷程時不無唏噓。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做餐飲是肯定不如張生記之類的。因此我們就希望通過舉辦免費的文化沙龍來吸引顧客。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我們一周三次拼命舉辦各種各樣的沙龍。從電影、詩歌到服飾、插花,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領域,也動用了所有的朋友資源,感覺非常累。”
不過頻繁舉辦沙龍,并沒有讓“客廳”的生意跟沙龍一樣火起來。胡巧娟開始尋找問題的根源。“當時店里供應的主要是咖啡和茶水,很多客人都反映在吃的方面沒有特色。這讓我意識到,把客人引來了,還必須要有可口的美食提供給他們。”
兩個月后,“客廳”先后引進了比薩和廣東茶點,不過生意依然不見起色。“弄來弄去,一個月都還要虧兩萬。那個時候我都有放棄的念頭了。”胡巧娟說,可想想都已經投入那么多了,放棄不甘心,所以只能繼續想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