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鍋爐爬出了第一桶金
創業可不像搞研究那樣簡單。當時,人們對環保的意識很淡薄,噪音制造者對污染多聽之任之,拓展業務異常艱難。姚子明只能通過熟人牽線推銷業務。
很長一段時間,姚子明有空就揣上一包煙到熟人單位晃蕩,見到熟人就遞煙、拉家常,找一切機會打聽消息。這工夫沒白費,還真被他打聽到,武昌一家企業的鍋爐設備噪音污染嚴重,周圍居民怨聲載道,有人甚至用磚砸壞了廠里的煙囪,環保局要求企業限期整改。可惜熟人已經事先給這家企業介紹了某科研機構來幫他們治理噪音。
姚子明打聽到,那家科研機構報價5.7萬元。他偷偷到現場觀察,認為自己用更低的成本就能拿下。和企業商談后,企業提出要求:讓你治理噪音可以,但是效果要比別人好,價錢要比別人低,不然照樣給別人做。
在鍋爐里爬進爬出,姚子明遲遲不拿出治理方案,因為還沒有找到產生噪音的關鍵原因,僅靠傳統的理論設計方案效果不會好。
姚子明自嘲,爬了幾天煤窩,全身臟得像只“泥狗子”,這個產生噪音的罪魁讓他找到了,原來就是一根隱蔽的連接桿,將機械的震動傳給了鍋爐,發出巨大的噪音。針對關鍵進行治理,他花的成本低了許多,降噪效果比那家科研機構的方案還低10多分貝。這筆業務一次賺了7000多元,在20年前可是不小的數目。
現金買斷“辭退”家族員工
隨后的近10年時間,工廠進入穩定發展時期。由于姚子明喜歡琢磨的習慣,很多技術難題被他攻克,工廠也因此能接到很多“尖端”的業務。比如哪里的鍋爐噪音擾民,治理多次效果不明顯,他一出馬,一定立竿見影。此期間他還拿到兩項全國技術專利,并獲得多項國家級科技創新獎項。
很多家族成員不斷充實到企業中來,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人員不斷增加,業務量越來越多,工程越接越大。表面看來,家大業大,不過危機已然到來。
在企業發展初期,家族成員一個頂倆,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企業境況越來越好的時候,當初同吃苦共患難的親人,卻在企業的經營思路和管理制度上出現分歧,矛盾不斷凸顯。
家族人員不服從管理,姚子明發話不再那么管用了。他派助手去詢問工作進度,負責項目的主管卻找不到人影。好不容易找到了,對方懶散地回答:“保證把任務完成就行了,我的行蹤你管那么多干嘛!”姚子明生氣,但也沒什么好辦法,因為那主管是一個關系很近的親戚。總不能拉下臉訓人家吧,畢竟每天都要見面的。
待遇問題發生矛盾,企業管理的混亂使承接項目不能按時完工,工程質量下降,這不僅嚴重損害了公司的聲譽,還大量浪費了資源,成本提高效益下降。混亂的氛圍也留不住人才,助手連換了幾個,都是因為和家里人“談不攏”。眼看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企業發展了,姚子明再也坐不住,他要改革。
但是,改革就意味著很多親戚要離開企業,這讓姚子明痛心不已。但企業要發展,必須脫離家族企業的老舊模式,走出這一步是必須的。
他把現金全部拿出來,任由參與合伙的親戚們分配,但條件是今后他們與公司無關,他自己只留下公司架構和部分設備,從頭開始。
1997年,他將企業改為現在的宏森環保公司,在物資局做財務會計的妻子為分擔經營負擔,辭掉工作來幫他,開始共同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