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出來的生意
1991年以前,燕宗權一直在荊州江陵,當過菜農,也做過工人、車間主任、廠長,按他自己的說法,“想著法地改善生活”。1991年,他帶著七八噸沒人要的有機玻璃二級品(外形稍有瑕疵),從江陵到武漢,賺了第一桶金。
1999年3月,燕宗權正式創立“飛燕武漢有機玻璃制品廠”,為企業加工工業設備零部件,利潤很低。當年8月,燕宗權偶然路過新華路,看見國際大廈樓頂上掛著巨大的發光字招牌。“一看就知道是有機玻璃做的,那種招牌,我也曾冥思苦想怎么做,朋友說利潤要大得多。”
燕宗權四處打聽,得知那是一家大公司,只做高端客戶,材料都從臺灣高價進的。在盯了幾個月之后,機會終于來了——那家公司要趕做18個燈箱,但運輸環節出了問題,所需的臺灣材料無法在規定時間運到。
燕宗權立刻找到那家公司老板,“如果你們繼續等臺灣貨,估計來不及交貨,會損害你們大公司的信譽。”“不如先試用我們20張板(玻璃板材),如果不行,再等臺灣貨也行啊。”
對方終于答應試用。有一天深夜,廣告公司老板突然打來電話,語氣非常嚴厲,“你們的板子不行,已燒廢兩張。只要再壞一張,我就把所有板子全退給你。”
燕宗權急壞了,他生怕信譽就此沒了。他連忙帶著技術工人趕赴現場,原來是現場溫度計出了故障,溫度計顯示只有150℃,但實際溫度已經達到160℃,足以燒壞有機玻璃板。
“算了,不看溫度計,我憑手感做。”燕宗權把手指放在有機玻璃板上,當溫度計指向130℃時,他大喊一聲,“行了,就是這個溫度!”燕宗權堅守了一整夜,板材終于順利加工完。
之后,燕宗權每年可從那家廣告公司接到100多萬的業務,其他小廣告公司也陸續簽單,當年銷售額達400多萬。
“打”進上海灘
2003年初,燕宗權到上海參加廣告展會,看著上海遍地掛著的燈箱、招牌,他知道,這個市場比武漢大得多。
兩個月后,他就帶著十幾個徒弟在上海虹口區河南北路租下一個近400平米的門面,準備開上海分公司。開業第一天,附近一家經營有機玻璃的老板帶著一幫員工上門了,惡狠狠地對燕宗權說,“你敢開門,我就讓你關門。”
燕宗權跟對方談了很久,都沒勸退那些“地頭蛇”。迫不得已,燕宗權以退為進,“要不這樣,這個門面你接手,把我交的5萬元租金和5000元押金給我,我就走。”同時,他又叫徒弟電話請來了當地有機玻璃行業的幾個資深前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