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遞名片支起家政攤子
1992年,在家賦閑數年的陳華,在朋友幫助下成立了一家社區服務中心。當時的辦公室在硚口區朱家北巷一間7平米的小屋里,可謂“慘淡經營”。
一天,一個突然找上門的生意,讓陳華麻痹的神經突然興奮起來。球場路一家剛開業的服裝廠接下了一個大批服裝定單,但因沒招到工人無法開工。眼看臺灣老板馬上要來漢視察廠房,老板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好找社區服務中心求助,希望招些工人充充門面。
當天,陳華就在車站、碼頭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段散發招工啟事。第二天,30名工人進廠報到,陳華收到150元報名費。
此后,陳華以“虹橋”為名,一口氣辦起了虹橋快餐、虹橋職介和虹橋婚介。快餐瞄準漢正街,但后來因整頓路邊攤販,陳華的街邊快餐經營了四五個年頭后黯然撤離,但跟著她賣盒飯的一幫姐妹卻始終沒有離開她。
“必須得為她們找到飯碗。”1998年,硚口區巾幗家政服務站在區婦聯的幫助下成立,陳華任站長。
為幫姐妹們攬活,陳華帶著自己的名片,坐公交車從硚口居仁門一直到大智路,每到一站,她就下車四處分發名片,無論是買菜的太婆,還是星級賓館酒店經理,她都想方設法讓對方接受自己的名片。正如陳華所說,“不管對方當時有沒有家政服務需求,只要拿了你的名片,今后就可能找上你。”沒過多久,硚口巾幗家政服務站的電話熱了起來,家政工開始供不應求。
家政也分級 高薪留住人才
虹橋巾幗家政服務中心辦公室的電腦里,記錄著120多名家政工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擅長服務項目及服務技能等級等資料。陳華說,從創辦家政服務站至今,每個在這里做過的員工都有詳細的資料記錄在案,“一來方便管理,二來也可根據員工的家政技能熟悉程度和勞動量付酬。”
陳華告訴記者,通常她會以服務技能、服務態度等作為評比標準,將員工分為三個級別,不同級別家政工的收入差別很大,即便是同樣的工種,月薪也會相差上千元,“以保姆為例,最低的一個月只能拿五六百元,最高的可拿到15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