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經濟的支點
中央為什么要在濱海開發第二個浦東?這是現在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像個謎待破解。肖金成說,我們在對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研究的時候,先是瞄準了定位。上個世紀80年代的深圳作為特區,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就像黑暗里燈塔,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在很短的時間段里,全世界的要素向這里流動,這是深圳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深圳的崛起帶動了珠三角的發展。90年代開發開放浦東,當時的浦東與上海的差距很大。但是,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具有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地位,帶動了長江和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這兩者的發展,我們把它歸納為“增長極戰略”。增長極的概念就是,在一個區位條件比較好的地方,給予優惠的政策和較高的地位,讓它受到世人的注目,成為人才的高地、經濟要素的洼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素就會聚集,并輻射周邊。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北方發展一直比較慢。最大的困惑就是沒有一個有帶動力的地區。像北京發展比較快,但不具備帶動整個北方經濟的能量。天津發展也比較慢,所以,國務院把天津批復為北方經濟發展中心,這與濱海新區的發展是有關系的。沒有濱海新區,就沒有天津市作為北方經濟發展中心的地位。所以,北方地區需要一個亮點,一個要素積聚地。肖金成說,我們在研究后斷定濱海新區最有條件,具有區位優勢,是連接東北和華北的樞紐;港口優勢,天津港是全世界10大港口之一;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像石油和鹽業資源,有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這些優勢一旦得到發揮就是一個具有非常發展潛力的經濟中心,帶動天津地區、環渤海乃至整個北方經濟的發展。所以,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初看濱海,濱海新區是中國第三個增長極。
天津現在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產業基礎,濱海新區在產業鏈發展上未來定位要保持在高端,像汽車總裝、國家高新技術的轉化,成為研發轉化基地,石化產業、裝備制造業、醫藥產業、物流產業、金融服務業等是濱海新區發展的重點。一般傳統的附加值低的產業就不應該再發展了。在此基礎上,既然具有龍頭作用,就要有帶動作用。將產業鏈不斷地拉長,中端與低端的產業鏈向周邊地區延伸,像汽車零部件就可以向周邊地區拓展;再像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就可以在周邊發展;石化產業向下游延伸;而深加工可以在周邊地區尋找市場。這樣的產業鏈就可帶動周邊的產業群以及京津冀區域的發展。
基金試點完善資本市場
從濱海新區產業投資基金試點的風險角度看,這其中蘊涵著公益性的還是商業性的差異。9月17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所長張漢亞,他說,濱海新區這次設立的產業投資基金試點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量。但是,作為產業投資基金工具本身,究竟將它定位于公益性的好還是商業性的好?這個根本性的政策問題需要在實施以前要有明確的界定。公益性的就必須國家和財政給錢,但其回報率很低;要是商業性的就是什么產業賺錢就投什么,這樣就可以吸收私人資本,因為私人資本投資講究回報。
張漢亞分析,如果能給予高新技術產業、交通、電力、能源、化工這些產業資金重點支持,天津的資金來源就比較廣泛。政府、私人與外國人都可以投資。如果只是發展一些修路搭橋一類的基礎設施產業,那么就只有政府投資,因為私人投資是回不來的。
但是,作為天津就比較清晰了,不管什么基礎設施,工業農業都可以發展。那么,就可以吸收一些民營資本搞一些盈利性的項目。反正作為國家的投資,哪個城市都希望要。作為天津城市范圍來說,產業投資基金就為自己用,不管是公益性的還是經營性的,只要是快點把經濟拉起來,趕上北京和上海以及深圳和蘇州。天津有一些產業的底子,但很多面臨著淘汰,對今后的新型產業可能用不上。今后濱海新區如果產業之間能配套發展,產業結構高度化,還是很容易發展起來的。
天津濱海新區的產業投資基金試點擔負著很重要責任。長期以來,產業投資基金一直是歸屬于國家發改委管理,十幾年來幾易其稿,到現在一個也沒有通過,包括企業債券新政策,上報到國務院,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公布。我國金融領域的各個項目是分散化管理方式,股票歸證監會管理,企業債券歸國家發改委管理,國債歸財政部管理,金融銀行歸銀監會管理,典當業歸國資委管理,這些實際就是一種分權的表現。這種分散本身很容易促成一些矛盾。像企業債券發放政策通過后,上市時又要通過證監會的審批。
當記者問到濱海新區產業投資基金試點會有哪些風險時,張漢亞說,金融風險肯定會有,關鍵看產業的資金利用率是不是很高。所以,真正的風險就在于管理者使用理念上,造成浪費。如果大家都是為了發展天津經濟去花這些錢,決策科學適用,風險就不會太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