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推進劑
“食用菌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是北京市科委2005年立項的,由房山區政府主持并委托房山區科委承擔的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在項目實施的3年間,市科委將給予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
該項目以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和加入世貿組織后食用菌產業發展需求為目標,通過促進科研院所與郊區縣緊密結合,實現優勢資源共享,依靠科技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房山區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2005年初,該項目正式啟動以來,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房山區科委認真組織和協調有關部門,制定了食用菌發展(2005-2008)綱要,落實項目實施方案,開展宣傳和培訓,加強與有關科研單位合作,全面推動項目的實施。積極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充分利用北京市農科院在食用菌育種、栽培技術研究以及中國農科院在食用菌菌種保藏和制定國家地方及行業標準等方面的優勢,加大合作力度。北京市農科院和中國農科院通過承擔子課題的形式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撐。
項目實施一年來,管理部門、科研單位和企業全力協作,共同努力,在品種資源收集與評價、育種研究、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綠色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展示平臺建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出口中高檔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及產業化開發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
小山村的大氣魄
2006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食用菌行業重大新聞、新聞人物及最具影響力品牌暨小蘑菇新農村示范表彰會”上,房山區青龍湖鎮廟耳崗村被評為“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廟耳崗位于房山區青龍湖鎮東部,青龍湖下游,全村150戶,4600人,僅有930畝坡崗旱地,100畝果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村莊卻投巨資建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菌棒自動化生產車間。廟耳崗村黨支部書記朱仲志說:“如果能發展一種成為全村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那這個村的建設步伐就可以邁得更快。食用菌產業就是缺少土地地區農民的首選!
從1997年開始,廟耳崗村采用集體籌資建溫室大棚,承包給農戶經營的經營模式,開始了食用菌的生產,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果。
為了促進標準化生產,2005年7月,廟耳崗村投資上千萬,建成了建筑面積4179平方米,年產菌棒8800萬棒的菌棒自動化生產車間。今年,廟耳崗村又投資100多萬元,對菌棒廠進行了升級改造,把菌棒日生產能力提高到了3萬棒,今年“十一”投產后,可以保證全區農戶和規模基地的需求。
目前,廟耳崗村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集引種、原材料加工、菌棒生產、配送、保鮮、技術指導、培訓、跟蹤服務、產品回收、銷售于一體,實現了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帶動農戶3000戶以上,戶均增收2萬元。占每戶收入的40%-50%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