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生死劫:Blog東方洗禮 視頻同門相殘 Web2.0正面臨著生死考驗。短短兩年間它走過了草根創業、融資擴張、拉風叫板三個階段,接下來等待它們的是否就是灰飛煙滅?
如果命中注定Web2.0要遭受劫難,到今天一部分網民應該可以猜想出“Web2.0的n種死法”。當初打著“網民原創”、“取代門戶”口號,拷貝美國Web2.0應用模式的中國網站,現如今個個愁眉苦臉甚至估價轉手。部分財力雄厚的互聯網公司則準備屯糧過冬,避避風頭,三年五載之后再做打算。
“Web2.0之死”是互聯網領域的杞人憂天,還是新應用模式在中國的早產?讓我們回顧一下這股“泡沫”味濃重的Web2.0浪潮吧。
先驅Flickr被“秒殺”
到今天,相信很多網友都不需要查閱Web2.0的定義,就已經明白它究竟為何物。這就是互聯網吸引人的一點: 你可以先去體驗你所不知道的網絡應用,然后再給它一個極具個性化的詮釋。
當網民首先接觸Blog的時候,以為Web2.0就是Blog在中國的嫁接,也就是所謂的“博客”。事實當然不是這樣。而且更為可悲之處在于: 一方面博客在中國網民部落內家喻戶曉,另一方面Web2.0的先驅Flickr早已經被“秒殺”。
Flickr提供免費及付費數字照片儲存、分享方案的在線服務,也提供網絡社群平臺。除了有許多使用者在Flickr上分享他們的私人照片,Flickr通過其創新的在線社群工具,能夠將照片標上標簽(Tag)并且以此方式瀏覽。Tag是元資料(Metadata)的一種格式,便于搜尋者很快地找到想要的相片。
Flickr是由一對夫妻搭檔創辦的Ludicorp公司所開發設計的,這家公司于200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設立,2004年2月正式發表Flickr網站。之后的一年,Google和Yahoo都提出了與其合作的意向,他們甚至每個星期都收到五六家風險投資機構的信函。2005年3月,雅虎公司收購了Ludicorp公司和Flickr。在6月28日那天,所有的數據都從原本位于加拿大的服務器遷入美國。
由于Flickr有別于美國Yahoo傳統的資訊門戶模式,所以一般業內認為Flickr是Web 2.0應用方式的絕佳例子。但Flickr的軟件架構也許更值得關注,Flickr這個平臺包括PHP(用于核心程序邏輯)、Smarty模塊引擎、PEAR(用于XML和電子郵件)、Perl(用來控制)、ImageMagick(用于影像處理)、MySQL 4.0、Java(用于節點服務)、Apache Web Server 2和Macromedia Flash技術。
因為Flickr使用了CGI(以.gne為擴展名)、MySQL作為服務核心,配合使用客戶端AJAX技術,所以達到了傳統在線相簿所沒有的高互動性,使用者可通過一般操作系統和支持JavaScript的網頁瀏覽器,在線實時操作Flickr。此外,Flickr被普遍認為是有效使用分眾分類法(Floksonomy)的典范,也是第一個使用標簽云(Tag Cloud)的網站。
言至此,相信不少人或許已經明白Web2.0的先驅為什么是做圖片分享的Flickr,而不是自己天天在網上涂鴉的博客了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Yahoo大手筆“秒殺”Flickr,是風險投資市場復蘇的一個前兆。
據知情人士透露,Yahoo收購Flickr金額超過了3000萬美元,不久Yahoo又斥資3000多萬美元收購了做書簽分享的Del.icio.us網站。此前處于.com泡沫期時,風險投資市場一直在萎縮,導致很多基金的投資回報面臨巨大壓力,Web2.0正好迎合了風險投資市場反彈的千載良機,這才有了今后更多Web2.0網站與風險投資爾虞我詐的精彩演繹。
Blog遭遇東方洗禮
在體驗Web2.0的圖片、書簽等網絡分享時,不管是后臺的AJAX技術,還是前臺新奇的視覺沖擊,似乎都無愧于Web2.0的大帽子。但分析Web2.0顯然繞不開另一個名詞Blog,這個代表中國特色的Web2.0應用,有一個漂亮的名字——博客。
首先需要糾正國內不少網友的誤解,Blog并不是一個新鮮時髦的概念。9年前Jorn Barger已經提出“博客”這個名稱。中文“博客”一詞,源于英文單詞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log其實是Web 和Log的組合詞。Web代指互聯網,Log的原義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類型的流水記錄。合起來理解,Weblog就是在網絡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或者簡稱“網絡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指習慣于日常記錄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
很明顯,博客的歷史悠久甚至超過國內的資深門戶網站新浪和搜狐,所以當方興東把Bolg的概念嫁接到中國,并表示將代替傳統的門戶地位時,陳彤和張朝陽都對此嗤之以鼻。
Blog在美國和歐洲并不盛行,外國人不喜歡通過寫網絡日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所以Blog近10年來一直處于互聯網的邊緣地帶。但是在中國,它因為新浪的“名人博客”而名聲大噪。
“美國社會締造了形式各樣的明星,但絕不會眾多明星聚在某個網站寫網絡日志。名人博客是對Blog概念的改寫,或者說是Blog在太平洋彼岸遭遇了東方文化的洗禮。”一位曾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朋友向記者表示,中國人表達自己思想的途徑太閉塞,以至于在互聯網上也必須去訪問量最大的新浪開博客。
在方興東苦心經營博客網3年之后,擁有數千萬網民基礎的門戶發動了“反擊”。2005年底新浪借名人博客、搜狐借IT博客全面發力,絕大多數博客“倒戈”,博客網迅速被湮沒了。
“可笑的是,當時門戶所提供的Blog服務幾乎毫無技術可言。中國的Web2.0在傳統門戶面前輕如鴻毛,既然大家都是忽悠,一比較就分出高下了。”一位從事網站建設的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沒有技術和產品的互聯網公司是經不起大風大浪的,這也是中國的Web2.0網站和國外的顯著區別之一。
自2005年博客網獲得千萬美元風險投資之后,國內一下子涌現出19家博客服務提供商(簡稱BSP),但到2006年數百萬博客人群分撥站隊,新浪名人博客、搜狐IT博客、和訊財經博客以及MSN日志各就其位。“寫的寫,看的看,廣告商卻并不認可。”網友的一句調侃正中中國博客網站的“七寸”。
其實,撇開Web2.0的光環,今天的博客就是一個網頁,按日期排列著一些零散的涂鴉日記。網絡日志如果妄想靠廣告生存,那么新浪、搜狐可以輕松地打敗任何挑戰者,因為門戶立足的基礎就是在線廣告。國外Blogger和Weblogs Inc等純Blog網站最終走投無路被兼并的前車之鑒都在證明,博客好比是人們茶余飯后散步的后花園,人多了反而會踩壞草坪,掛塊廣告牌意義也不大。
視頻分享同門相殘
與網絡日志的Blog模式比較類似,Web2.0新涌現的視頻分享VideoShare模式在誕生初期也幾乎毫無技術可言,盈利模式杳無蹤跡,而且還要經受網絡帶寬的考驗。
“YouTube每個月的流量是1億次的點播、100G的帶寬。如果給網通和電信交帶寬錢一個月要多少?2000萬元!” 國內做視頻搜索的影立馳最近也推出了TVix.cn視頻分享平臺,但影立馳總裁吳波向記者承認,中國不可能出現第二個YouTube,廣告收入付帶寬月租費都不夠。
據分析人士預測,新浪的帶寬是15G,但提供視頻服務的帶寬至少是文字瀏覽的100倍。假如新浪在名人博客之后考慮添加視頻分享這種Web2.0服務,滿足目前數千萬新浪網民的點播需求,新浪每個月的開支不少于3億元。顯然國內的門戶網站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新涌現出來的150多家視頻分享網站也只能賠本賺吆喝。
視頻分享與網絡日志相比還有一個致命的瓶頸——內容同質化。據記者調查,國內幾十家視頻網站因為缺乏相應的人氣和視頻上傳率,只能把有限的一部分短片互相拷貝,缺乏新意和持續競爭力。
目前YouTube每天保持有近萬部短片上傳,占據了全球約七成市場,即使微軟和Yahoo等后來者殺入視頻分享領域,也落得“粥少僧多”的窘境。加上絕大多數網民上傳的視頻質量不高,缺乏影視娛樂界明星的捧場,廣告商和風險投資人士對此都興致不高。
顯然單一的視頻分享服務不能形成規模化的網站矩陣,目前視頻搜索技術也遇到了很大的技術瓶頸,所以不管是150個網站還是更多的同類視頻網站,都不足以與YouTube競爭。在Google以16.5億美元把YouTube招至麾下之后,很多人需要考慮的是,在Google的陰影下如何生存?這個問題近兩年已經讓微軟和Yahoo寢食難安。
常言道,王者入局,宵小散去。即便是勇士大俠,沒有倚天劍或屠龍刀,也過不得這個江湖。扯下Web2.0的皮,視頻分享不過是做成Flash等網絡格式的視頻點播,這一點和“博客只是一個網頁”如出一轍。
也許有一天P2P技術可以解決網絡視頻帶寬的瓶頸,只可惜這種帶有網絡發展趨勢的Web2.0應用模式,在技術尚未成熟、價值尚未凸顯之前已經被互聯網巨鱷吞下,剩下的網站估計大多數都經不起同門相殘而漸漸夭折。
Web2.0正走入迷途
雖然Web2.0并不是技術標準,也不是固定的某個網站所提倡的模式,但已經加入和正準備加入Web2.0隊伍的網站現在肯定非常困惑。單個Web2.0創意能否真正吸引千萬網民來瀏覽?假如數千萬網民都來看熱鬧,AJAX技術構建的Web2.0網站能否支撐?運作模式成型之后,商業模式從何而來?
毋庸置疑,學習Google是一條捷徑,因為創始人佩奇和布林的草根創業神話可以作為參考。但是,Google從不去Web2.0處“報到”,除了天才工程師的創新,更多的是閃電式的并購,幼小的Web2.0互聯網公司只得對其退避三舍。一方面是因為Google崛起的基礎是雄厚的網絡技術,另一方面是Google上市后聚斂了上千億美元的資金,幾乎無人能敵。
如果Google涉足某種互聯網新應用,Web2.0是否該選擇放棄?在線日歷分享領域的“Kiko之死”也許就是一個佐證。其創始人2006年3月最終選擇停止研發并在eBay上銷售軟件源代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Google Calendar截圖的泄漏,所有人都立刻意識到Google將進入在線日歷分享市場,推出新的網絡服務。
在圖片、日志、視頻等Information分享之外,社會關系網絡服務(簡稱SNS)模式的發展似乎也已經“面目全非”。SNS提倡的“六度理論”已經幾乎沒人去遵守,加入SNS網站的人群也由商務人士變成了20歲上下的年輕時尚人士。
在美國,MySpace尚未呈現壟斷趨勢之前,默多克領導的新聞集團就以5.8億美元收入囊中。在韓國,Cyworld憑借部落和圈子的文化,占據了絕大多數青年人的虛擬空間。真正的SNS似乎只有德國的openBC仍在苦心經營,目前已經支持16種語言版本并聚集了150萬商務白領人群。而在中國,眾多SNS網站誕生之初就充斥著色情圖片和視頻裸聊等違法網絡行徑。
從國內外Web2.0網站的發展來看,美國是技術驅動最明顯的市場之一,Flickr、Blogger、YouTube和MySapce等Web2.0模式最成型的網站已經可以代表各種模式的最高階段,但結局都是被互聯網巨頭和大財團收購。中國市場更加側重復制硅谷模式,然后互相炒作概念騙取風險投資的注資,結局自然不妙。
筆者相信Web2.0目前正走入迷途。一方面,技術積累和應用創新需要時間和實踐,并非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Web2.0的模式是否該被應用于商業領域?Web2.0網站的商業模式除了在線廣告能否有突破?也許惟一的出路就是被大公司所收購,而實際上目前很多人就是沖著賣錢才辦網站的。
Web2.0并不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太多人耕耘就成了沙漠。Web2.0創業的浪潮太高就會有泡沫,破滅恐怕也是遲早的事情。
評論:Web2.0請和商業化保持距離
Web2.0這一路走得實在坎坷,以至于我都不忍心再給新誕生的Web2.0模式戴上“商業化”的金剛圈,說不準哪天風險投資一念緊箍咒它就消失了。作為一個網民,我更希望Web2.0會走上藝術化的道路,“商業化”這種字眼,請離Web2.0遠點!
如果Web2.0要標榜“互動”,那么身邊的人都跑過來打招呼,你不覺得別扭嗎?如果Web2.0要提倡“分享”,那么把自己的東西和所有人共用,你不覺得惡心嗎?寫點心情感悟、發點生活照片給為數不多的死黨密友看看不是更好?商業化不是萬金油,太商業化運作的東西往往顯得很俗氣。
國內有一部分網友喜歡自欺欺人,以為中國的互聯網和世界是同步的,硅谷誕生的新模式一個禮拜之后國內就會出現。但是拷貝和創意是兩個層次的概念,能給你拷貝的只是死的框架。Web2.0的應用環境能復制嗎?版權的概念深入人心了嗎?網上支付的模式成熟了嗎?事實表明,互聯網產業在中國仍然是邊緣產業,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市值加起來還不如人家一個Google。
毋庸置疑,中國的互聯網市場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Web2.0在傳統門戶網站眼里只是一種額外服務吸引人氣和流量,在風險投資看來只是投機倒把的工具騙取錢財,在普通網民心中可能就是流氓軟件+黃色圖片+網站炒作。那么Web2.0為什么還要去傍大款?Web2.0干嘛不潔身自好?
回過頭來想想,Web2.0的這些新東西如果不去和商業化靠邊,不去口水炒作湊熱鬧,積累一些技術、沉淀一些帶有藝術色彩的精華,Web2.0真的是個好東西,譬如Wiki(電子版的百科全書)。當然,Web2.0也可能命中注定就是給互聯網巨鱷當“點心”一口吃下的,譬如YouTube,被收購之際也就是被發現價值之時。(文/朱泉峰)
鏈接一
有不少人以為“Web 2.0”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Web 2.0只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和 MediaLive的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力激蕩(brain storming)會議上提出來的。
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于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提出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鏈接二
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里的“Information(信息)”,而不是“Technology(科技)”。若然單單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不能使社會增值。
而Web 2.0很明顯是通過參與者的互動: 不論是提供內容、為內容索引或評分,都能夠使他們所使用的平臺增值。通過參與者的互動,好的產品或資訊本著它的口碑,從一小撮使用者擴展到一大幫人,一但超過了臨界質量,就會“像病毒一樣廣泛留傳”(葛拉威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