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崇尚“財富英雄”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里,創業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沿海地區經濟崛起的現實也表明,創業氛圍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與沿海相比,重慶市政府每年也出臺了諸多鼓勵創業的措施,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也頻頻見諸報端。 然而,來自我市各創業培訓點的調查顯示,在參加培訓的學員中,有創業打算和沖動的占到了60%以上,而真正將創業付諸行動的不到40%。顯然,如果將這一數據放量到整個社會,這兩部分的差距會更大。
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對不少潛在創業者來說,將思想變為行動,是他們要邁過的“第一道檻”。
知識創業
“侏儒”之困
創業人群:大學生、知識分子
去年畢業于重慶某大學的陳莉,目前在四川某設計公司工作,同時在網上經營著一家化妝品店。
“創業的念頭早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有了。”陳莉說,那時出于新奇,想做點什么,也想借此賺點零花錢。她在大學念的是工商管理,“理論很多,實戰卻是空白。”由于只有區區1000多元創業資本,對各種工商行政手續等一竅不通,陳莉將目標鎖定在了各種成本都較低的網上開店。
從大二開始,兩年下來,陳莉的網上小店已頗有人氣,每月能保持1000元到2000元收入。然而網上開店畢竟是“小打小鬧”,陳莉原本打算畢業后創業,但因為沒有合適的項目,缺乏資金、經驗,最終在畢業時放棄了創業,選擇了就業。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20—35歲正是創業的高峰年齡段,然而像陳莉一樣最終止步于創業之門前的年輕人并不在少數。重慶大學就曾成立過創業協會,作為一個學生社團,其社員曾達到近200人,但終因創業計劃無法落實而被迫解散。
市私營個體經濟協會秘書長張錕說,不少大學生有理想有抱負,但不免“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及企業管理缺乏實際經驗,難以應付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一些大學生的知識僅限于所學專業,缺乏市場經濟的相關知識。也就是說,缺乏經驗、資金、項目,僅有一個理論知識豐富的大腦,這種“侏儒”現象是大學生創業夭折在思考階段的最大原因。
技術創業抉擇之困
創業人群:公司技術人員、高校研究人員
在潛在的創業人群中,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擁有一定的技術及項目,從業時間5年以上;和大學生本身就面臨就業壓力不同的是,他們往往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然而,這卻形成了技術創業者難以突破的一個“瓶頸”:抉擇。
“在穩定的工作和冒風險創業間作抉擇是很痛苦的。”重慶市成大電腦學校的創辦者唐志剛就是經歷了這番痛苦選擇的人。他在創業之前是多家電腦學校的骨干教師,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回憶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時,感慨地說:“創業需要勇氣,需要轉變觀念,更重要的是懂得機會和風險并存的道理。”
市中小企業局企業指導處副處長沈山說:“技術創業的另一個問題是技術持有者往往認為自己是奇貨可居,從而不切實際地漫天要價。”
他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江北城一個大型企業技術人員楊某發明了一項專利,相關方面初步評估市場前景還不錯。沒有資金,楊某就找人合伙。好不容易找來有意向的人,他一開口便要占60%的股權,對方一下子就被嚇跑了。楊某說:“專利產品就像我兒子,那能讓別人輕輕易易地買走!”
但楊某卻忘了一點:技術創業者最需要的是資金,沒有資金,技術就無法轉化為效益。
二次創業“三怕”之困
創業人群:下崗工人、退休人員
隨著國企改革,一大批下崗職工從企業走上了自謀職業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養老錢”在創業隊伍中異軍突起。
在舉辦過7期創業培訓的渝中區創業培訓中心校長王曉莉的學生中,絕大部分是下崗職工。目前通過該中心培訓畢業的學員有164人,其中近40人成功創業。“成功的無一例外的都是下崗職工。”
“這不是偶然,”王曉莉說,下崗職工創業有三大優勢:面臨生活的壓力,是創業的動力;他們的個人積蓄是創業資金;幾十年的企業工作為創業積累了人脈和經驗。
盡管如此,這些創業者在龐大的下崗職工隊伍中僅僅是滄海一粟。下崗工人不創業總結起來有“三怕”:
一怕擱不下面子。今年49歲的楊明蘇,曾是重慶某煤礦工人,1996年下崗,目前在南岸區經營一家小面館。她告訴記者,最初擺攤賣冰粉、涼蝦的時候,總是不好意思。“以前是堂堂大礦的工人,現在卻做起小生意,怕別人笑。”她認為,創業關鍵是擺正心態,“勤勞致富是好事”。
二怕關卡難過。2003年下崗,目前已成功創辦企業的劉毅敏坦言,創業之初最怕的是“過關”。“之前,朋友們都說辦企業,尤其是小企業,最難的就是和各個部門打交道。下崗工人本身資金不多,如果因為各種手續辦不下來,一拖就性命攸關了。”
三怕創業失敗。“如果生意做垮了怎么辦?”這幾乎是每個創業者都在度量的問題。王曉莉說,下崗工人的創業資金來之不易,一旦失敗涉及全家的生計,甚至養老問題。因此許多下崗工人會選擇再就業而不是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