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評>:浙江資本自由度全國第一的啟示
10月30日,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在中國人民大學首次公布了《中國各地區資本自由化指數》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中,浙江省資本自由度高居全國之首。報告負責人、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表示:“從一般意義上說,政府機構對企業的干預越少,企業自由度就越大;相對于較為穩定透明的法律框架而言,不透明和不穩定的行政指令和政策干預越少,則企業自由度越大。”
浙江經濟這幾年之所以蓬勃發展,其經濟總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各省市前茅,道理就在此。政府的行政干預少了,則企業的自由度就大了,企業自由度大了,資本自由化程度就高了,從而企業家精神也就得到了培養生成。道理就這么簡單,所謂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是也。
這一直白的因果鏈訴諸人們,凡是政府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立足于服務企業,則企業就能發展,一地的經濟就能得到快速發展,反之則不然。政府干預的多少與一地經濟的發展呈正相關已由下列數據表明得清清楚楚:2004年的資本自由度東部地區平均為7.65分,中部為5.86分,西部為5.72分。這一數據對應著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也就是說,中西部地區要想趕上東部發達地區,首先就得轉變政府觀念,盡可能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如若不信,還有一組數據足資證明:30個省區市平均資本自由化程度總評分由1999年的4.46提高到2004年的6.53算術平均,平均提高幅度為2.07。隨著全國總的資本自由化程度的明顯提高,這幾年我國的國民經濟才保持了持續高速的增長。
話雖這么說,但真要政府做到少干預企業談何容易。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由地方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沿襲至今,加上地方政府習慣了“保姆”的角色,要想讓政府放手讓企業自主經營還有難度。尤其是隨著我國財政包干制度的改革以及地方官員經濟業績考核標準的推行,地方政府承擔了更大的財政壓力和經濟增長責任,并使得地方官員的政治前途與當地企業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企業行為往往成了政府行為,政府怎么可能做到少干預企業呢?
也許一些地方政府想不通,政府制定扶持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建立各種創業園區,進行大規模的招商引資,甚至拿出巨額財政資金作為研發經費并創立科技園區,這樣的政府干預怎么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呢?應該說,這樣的政府干預有其積極的一面,而且在短時期內確實能收到一定成效,但權衡利弊,實乃弊大于利。原因是,政府對市場和企業的干預越多,意味著企業主創業自由、簽約自由和要素流動自由就越少,這不利于激發企業家精神,從而對經濟自由造成妨礙;政府干預可能使得企業家養成依賴政府的惡習,他們寧愿把主要精力花在與政府官員打交道上,而不愿花在企業自主創新上,有捷徑好走何必走彎路?另外,政府干預會使原來就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變得越發不公平,因為事實是,政府扶持部分企業勢必會壓制或者歧視另一部分企業,受壓制的企業為了求得政府的支持,難保不會通過權力尋租渠道獲取政府支持,這又會造成新的腐敗。
基于以上認識,不管愿意與否,政府都應該少干預企業。真要做到這點,政府官員必須對GDP與官帽之間的關系有個正確認識,切不可為追求眼前的短期效益去大力干預企業的發展,這只會揠苗助長,最終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對于政府而言,只要保護產權、維持公平交易的法律和規則、創造企業間平等競爭的環境就夠了,其他應該交給市場去解決。這就是浙江經驗:資本自由度全國第一保證了浙江經濟發展處在全國各省市的前列,你不服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