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工貿易型企業外遷引發連鎖反應
10月中下旬,南方的日頭仍然十分強勁。上午十點鐘,黃曉琴和同在港資深圳五強文具廠打工的數十位工友就聚集在廠辦門口,準備在辭工的同時,向工廠討要經濟補償。
不久后,老板就會將公司全部遷到東莞去,而早已習慣了深圳的生活環境的黃曉琴和廠里絕大多數工友們卻不愿意隨廠外遷。
伴隨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快速撤離深圳,大量后續難題也將漸次展現在當地政府面前,成為深圳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難以逾越的一次“陣痛”。
港商首當其沖
在深圳最大的加工貿易型企業聚集地寶安區,經貿局有關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三來一補”企業退出深圳的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盡管2000年以來這種現象一直在持續,但今年顯然是個“拐點”。
根據寶安區經貿局向記者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份,寶安區尚有“三來一補”企業3307家,而僅今年上半年,寶安區已經轉移或者有轉移意向的企業就達到231家,而2000年至2004年平均數為146家。
如果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珠三角的退潮比喻為一次風暴,那么,受此次風暴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處于風暴眼位置,在珠三角擁有8萬余家企業的港商。
香港工業總會對珠三角港企的最新調查顯示,在珠三角8萬多港企中,至少7萬家從事加工貿易,且多為中小企業。它們面臨的是“三缺”(缺電、缺水、缺工)日益嚴重的情況,加之油價的上升令生產成本大漲,不少企業已不堪重負,更有一部分企業在無奈中選擇關門。
港工總副主席孫啟烈表示,廣東省“十一五”規劃已經明確發出信號,以前看重的加工貿易已非未來發展重點,這意味著在珠三角從事加工貿易的港商將經受越來越大的挑戰。
更為嚴峻的是,依照廣東省政府的有關規定,明年10月之前,珠三角地區所有重污染企業,其環保標準必須達到集中進入工業園區的要求。大限在即,部分港企的搬遷已刻不容緩。
盡管如此,一些企業仍有自己的打算。永保化工(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郭振華說,產品競爭能力應視為是否搬遷的決定因素。可以從幾方面來進行考量,首先是將欲遷的地方與目前的成本進行綜合對比;其次看自身產品的價格空間還有多大,能否將漲價因素消化;再次看產品的科技能力,是否是科技含量低、容易被替代的產品;最后則要看企業的管理水平。
香港工業總會珠三角協會張潤冰秘書長說,珠三角外圍地帶以及與廣東接壤的鄰近地區加工貿易并不飽滿,有相當大的空間。像惠州市惠東縣和肇慶市高要作為山區縣,還享受承接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的優惠政策。事實上,搬遷也并非對所有企業有益。張潤冰表示,該協會的一位會員之前遷廠到粵北的清遠市,結果在當地招不到工,只有從外省引入員工,還要再進行培訓,最后成本比不搬還要高。
此外,也有一些企業早已未雨綢繆,提前對企業的發展進行了規劃。深圳菲妮迪服裝有限公司老板劉剛已在深圳打拼了近20年,經歷了加工貿易企業在深圳的輝煌與落寞。劉剛早在三年前就在杭州附近買下了500多畝土地,因此,現在公司的大部分生產線已經陸續搬遷到了杭州,今后公司在深圳只會“保留設計和研發部分”。
深圳市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莊世良透露,深圳市政府近期向各港、臺企下發一份“關于扶持外貿加工型港臺資企業完成產業轉型”的條例,公布了企業調整的機制。條例大多是扶持企業轉型的,只有污染與耗能兩條不容商量。莊認為,該條例給深圳的港臺商帶來極大壓力。
優勢產業開始流失
事實上,深圳產業結構調整會不會導致產業“空心化”,現在暫時還難以定論。但隨著土地、勞動力成本等因素的上升,深圳已出現了多個優勢傳統企業外遷的現象,而并不限于政府所期望的僅只是加工貿易企業。
深圳儀表儀器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些龍頭企業已經開始外遷,如果持續下去,深圳已經建立的“中國南方儀表儀器生產及研發基地”以及“世界數字萬用電表王國”地位可能由此喪失,由此還可能影響到與之相關的一些IT信息行業未來的發展。據此,有關人士認為,經濟結構快速的轉換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現在深圳轉移出去的企業比較多,肯定會造成工業經濟的下滑,因此,產業結構不宜調整得太快。”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資源經濟研究所所長袁易明教授認為。
對此,深圳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張思平明確表示,現在一些企業因為深圳環境的變化,已經分批分期向外轉移,如果不加以改變,外遷的形勢將會更加明顯。“當然,不符合深圳產業發展要求的企業外遷不用擔心。但其他產業的外遷如不妥善處理,后果將會很嚴重,我們要對歷史負責。”
張思平強調,深圳工業戰線上各個部門、企業以及整個社會要堅持“產業第一,工業第一”的思想。“深圳不可能走香港的道路,不能定為珠三角地區整體服務的城市,工業在深圳應該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對此,深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王川流則有不同的看法。按照他的解釋,“這不過是深圳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政策所做的調整而已,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流動,這本來就是制造業轉移的經濟規律。”
調整波及多個層面
深圳及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影響還引起了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
廣東省銀監局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一些面臨淘汰的企業在以往有相當多信貸資金尚未歸還,此次調整很可能使企業進入破產清算程序,銀行等金融機構將會損失這一部分資金。
“另一方面,由于此次面臨淘汰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都是利潤微薄、資金周轉率不高的企業,調整將進一步縮緊資金的流動性。企業將會采取貸款等方式保持流動資金的正常運轉,這又加大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險。”他表示,針對上述情況,將會要求相關金融機構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另一位深圳金融界人士則表示,從以往的統計數據看,廣東處于四大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第一位,占全國的13.5%。此次調整如再加大銀行不良資產率,將極大的危害銀行對經濟的支持能力。
對于企業外遷,員工流失的情況,一位深圳房地產專家認為,房地產業的興旺,樓價、地價的升值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做后盾,必須有支撐房地產業的工業、商業等等。“上世紀九十年代,廣西的北海、海南三亞等地房地產的開發就是典型例證,各路房地產商一窩蜂開發,結果由于缺乏當地經濟發展規模的支撐,終于釀成了持續至今的爛尾樓奇觀。”
分析人士指出,作為深圳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正在逐步萎縮的具體例證,繼前幾年“上步工業區”發展成為馳名中外的華強北商業區后,“八卦嶺工業區”也差不多成了商業區了。此外,“金地”、“沙嘴”、“車工廟”等工業區已有70%-80%的工廠外遷東莞、惠州等地。
隨著大批工廠的外遷,大批有消費能力的勞動力也外遷了,大批房地產市場潛在的消費者也外遷了。“未來,或許深圳已不再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因而也不再需要建造大量的住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