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浙江個私民營經濟發展的實踐,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特點:
一是起步早、態勢好。浙江個私經濟發展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大致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初始發展階段、8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發展階段、黨的十四大后的全面發展階段、黨的十五大后的提高發展階段。同整個浙江經濟一樣,九十年代初期,浙江的個私經濟即在全國確立了先發優勢。特別是十五大以來,浙江個私經濟呈現出發展速度加快、規模實力走強、外向拓展強勁的良好態勢。個私經濟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5.7%,注冊資本金年均增長30.6%,出口交貨值年均增長72%,引進外資年均增長75.7%。目前,全省有個體工商戶172.7萬戶,私營企業35.9萬家,個私企業注冊資本金達5768.4億元,分別比“九五”期末增長8.7%、100.8%和277.8%。
二是規模大、實力強。目前,全省個體工商戶戶均資金為3.48萬元,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金達143.9萬元,分別比“九五”期末增長84.1%和109.7%。全省注冊資本金超過百萬元的私營企業達8.5萬家,總資產億元以上的私營企業1111家,同比分別增長2.5倍和15.6倍;私營企業集團725家,同比增長2.7倍。年產值或銷售總額超億元的私營企業有1320家,同比增長7.2倍。在最新公布的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我省有188家企業入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全國民營企業品牌競爭力50強中浙江占23席。全省百強民營企業入圍“門檻”從2004年12.2億元的銷售額躍至去年的18.2億元,增長近50%,共有25家企業銷售額超過50億元,增長57%。蓬勃發展的浙江私營(民營)企業已成為證券市場的新寵。到去年底,浙江有55家民營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數量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民營上市公司的25%。由浙江民營企業或自然人控股的民營上市公司共計68家,其中買殼上市公司17家。全省還有近90家擬上市企業正積極籌備爭取在境內上市,其中處于輔導期的企業有63家,另有數十家企業正積極籌劃在境外上市。
三是比重高、貢獻大。“十五”期間,全省非公經濟生產總值、出口交貨值年均增長45%以上。去年,全省非公經濟生產總值占全省6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00億元,其中民間投資占50%以上;外貿出口765億美元中個私經濟約占36%。個私經濟總產值、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出口創匯額等四項最能反映民營經濟綜合實力的指標已經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在全省大多數縣市,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柱。全省進入全國百強縣的30個縣(市、區)中,絕大多數縣(市、區)民營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80%,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90%。目前,我省商業零售服務網點的96%、餐飲網點的97.5%和城鄉蔬菜水果供應點的90%以上都是由個私企業經營的。
四是名聲響、影響遠。浙江個私民營經濟發育早,發展快,形成了浙江經濟獨特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的關鍵詞就是個私經濟的發展、商品市場的發展以及兩者的互動。浙江個私民營經濟的名聲,源自于浙江企業家“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創業精神,用他們的話來說“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干不成的事”。為了創業,敢冒風險,勇闖天下,干人們不愿干的事,賺人們不愿賺的錢。在他們的頭腦里,沒有職業高低貴賤之分,只有追求成功的拼搏。所以,他們無論到哪里,都能夠生根、發展。在全國很多大中城市建立了“浙江村”、“溫州村”“義烏商貿城”,有的把生意成規模地做到了海外。在巴黎就有“溫州一條街”,而且名氣很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浙江個私民營經濟對浙江經濟的貢獻世人矚目,到浙江來考察個私經濟的團隊絡繹不絕,僅去年到現在由工商部門出面接待的就有60多個批次,平均每5天接待一批。黨和國家的幾代領導人都來浙江視察過,考察的也都是一批民營企業。此外,浙江個私民營經濟的名聲還來自于民營企業家在社會及政治組織中的地位、作用。
五是氛圍濃,特色強。浙江個私民營經濟的發展得益于浙江個私業主的首創精神的發揮,也得益于黨委政府的思想解放與促進。特別是近來來,浙江在改革審批制度、加強信用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省委、省政府連續出臺了關于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大發展大提高、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的意見,為個私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全省工商部門把扶持個私民營經濟發展作為己任,充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出臺政策、降低門檻、優化服務、搭建平臺,積極實施品牌戰略,主動加強教育監管,為促進我省個私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積極作為。同時,浙江個私經濟由千家萬戶發展成企業集群,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區域塊狀模式,目前全省已形成年產值超億元的區塊500多個,紹興紡織、海寧皮革、樂清電器、嵊州領帶、諸暨襪子等產值超10億元的特色產業區塊200多個,區塊經濟總產值約占工業總產值的50%。一大批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名列全國第一,成為單打冠軍。全國規模以上企業532種最終產品,我省就有56種產品產量名列第一。
六是活力強、后勁足。目前,浙江的個私民營經濟正蓄勢于“新飛躍”。個私企業、民營資本魚貫而出,呈現出向外投放的“井噴”行情。浙江人、浙江企業、浙江資本的不斷外拓、外擴經營,已成為浙江經濟乃至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如果說當年是“哪里有市場,那里就有浙江人”,那么現在是“哪里有浙江人,那里就有市場”。據初步統計,目前在外省經營發展的浙江人達390萬之多,加上在境外的100萬,近500萬浙江人在外發展。浙江人在外設立的市場主體近80萬家,注冊資本金達2000億元,投資總額約6000億元;各種不同形式的商會、促進會組織就有150多個。在省外、國外開辦市場130多處,經營者全部是個體私營企業。去年,全省有2.67萬家個私企業產品出口,實現出口交貨值2070億元,全省出口增量中有四分之三來自私營企業。私營企業設立境外機構累計達430個,比“九五”期末增長6.3倍。以高品質、高科技引領新飛躍成為浙江民企的發展主題。最近三年,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近2000億元,技改投入占的比例達到50%以上。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把目光投向了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開發,注重人才、技術、管理等知識型要素投入,自主設計、研發創新的經營理念顯著增強。2005年,全省有2.94萬家私營企業追加了固定資產投入,金額超過700億元;投入技改資金和新產品開發資金達501億元,開發新產品3291個。萬向集團、華立集團、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飛躍集團等大型民營企業,不僅建立了研發機構,還設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全省共有4651家私營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相當一批企業分別通過歐洲CE認證和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到去年底,全省累計注冊商標達21.76萬件,占全國注冊商標總量的9.7%,名列第二;我省企業境外商標注冊,累計達3493件,是全國境外商標注冊最多的省份之一。我省民營企業獲得馳名商標55件,總量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累計認定浙江省著名商標1021件,認定專業商標品牌基地22個(其中被中華商標協會認定的品牌基地2個),認定知名商號521個。
七是責任強,重奉獻。近五年,浙江民營企業為各項社會事業捐助總額達到7.5億元,吸納安置下崗職工60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128萬多人。目前,全省民營企業會員中有縣以上各級人大代表2625人,政協委員2046人,勞動模范301人,獲得國家級、省級“光彩之星”稱號的19人。在資助教育、扶貧筑路、賑災救災、安置就業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我省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