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政策最需要綜合“治療”
cye.com.cn
時間:2006-12-12 0:59:24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孫書博 我來說兩句 |
|
 |
|
10年內頒布了20次降價政策,至今并沒有達到政策初衷 爭議領域:醫藥行業 爭議指數:★★★★
政策回放:
在過去10年時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頒布了20次的降價政策,從國家干預行業降價的頻率來看,醫藥行業在國內一定列為榜首。而從第18次政策出臺開始,“降價”這一敏感的字眼已經變成了“調價”,包括一些老的抗生素和青霉素產品價格都有適當的上調。政策調整的原因不言而喻,價格降得過猛,有很好治療效果的老產品在市場上消失了。
“第20次對心腦血管和內分泌類藥品的調價政策馬上就要出來了,調價幅度依然很大。”據北京千竹咨詢公司總經理陳曉松講,“此次價格調整仍然是以降為主,少部分產品價格有適當的上調,但是,平均降幅仍然達到21%,其中專利藥平均降10%,原研藥平均降16%,一些普藥產品的最高降幅甚至達到80%~90%。”
市場反應:
對于降價,華北制藥集團前總經理劉壽文有太多的感觸。“我自己的家人生病需要注射抗生素,醫生卻開不出處方來。他們告訴我打青霉素過敏風險大,醫院不愿承擔風險,因此必須要院長簽字。這是什么道理?”劉壽文說,“不給打青霉素,其實就是因為青霉素便宜,醫院賺不到更多的錢。石家莊是青霉素產品生產大省,在這里的醫院都開不出青霉素,其他地區的醫院就更不用說了。”
由于被醫院拒之門外,在目前的情況下,降價的產品只有兩種出路。要么走下去,即以農村為開拓目標;要么就是徹底在市場上消失。
中國化學工業協會顧問俞觀文表示,“通過19次藥品降價政策的結果不難看出,降價對于醫藥行業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原有的流通環節和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2006年醫藥行業已跌入了歷史低谷,而且今后一段時間仍然會保持持續走低的態勢。”
理性分析:
發改委最初提出藥品降價的目的是什么?按照發改委有關人士給出的說法,藥品降價政策實質目的是,為了擠壓中間環節的虛高藥價,既保障醫藥企業的合理利潤,又讓老百姓從降價中獲得更多實惠。
陳曉松卻質疑發改委“獨挑大梁式”的降價政策:“藥價只是醫藥市場眾多問題中的一個方面,如果單純以降價為手段必然會導致買不到降價產品的現象發生,而且由于中國制藥企業產品結構雷同、嚴重供大于求,因此,每次擠壓藥品中間差價的舉措最終都會將壓力轉嫁到制藥企業身上”。
顯然,十年的降價工作,至今無法達到政策最初設想的目的。
最新進展:
“發改委有關領導在內部會議上也曾坦陳,十幾次的降價工作并沒有感覺到對目前存在問題的解決有太大的影響,在降價的過程中,反而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已經不是發改委所能單獨解決的了。”俞觀文講,“因此,未來的改革必然是多部門之間聯動性的。”
“有11個部委聯合成立的醫療體制改革協調小組,對于協調醫療體制改革過程中各方的利益,將起到很大的作用。相信很快就會有一整套系統的方案能夠出臺了。”俞觀文樂觀地說。
對策建議:
連續的降價政策使制藥企業必須考慮未來我國醫藥市場的發展趨勢。未來的醫藥市場必然會出現兩類企業的劃分。首先,有科研基礎的制藥企業必須加大新產品的研發力度,通過開發新產品來保證自己的地位。而具有研發基礎的企業,要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產能的方式加大市場占有率,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利潤。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