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年底,紀念國產動漫八十周年的活動此起彼伏: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第六屆學院獎”各大獎項塵埃落定,來自世界各地動畫專家組成的高峰論壇讓人們對國產動漫的發展、走向更加關注……
民族題材并不等于民族化
火爆美國歐洲等地的《花木蘭》在美國取得了1.2億元票房的好成績,在國內卻遭遇慘淡票房,只有區區1000萬元。為什么美國人比我們更喜愛這個“花木蘭”?不難發現,迪斯尼制造的《花木蘭》雖然故事梗概和形象來源于中國古代經典故事,但是其文化本質已經脫離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宣傳的孝道,而使得這個“花木蘭”徹底成為了具有美國英雄主義的巾幗英雄。
而掛著“中國首部原創三維動畫電影”的頭銜,號稱國際化,制作費高達1.3億元的史詩動漫巨篇《魔比斯環》,國內首周票房只有200萬元。這部動畫片從故事情節到整體風格無一不是好萊塢模式。一些網友觀看過后,認為這個動畫大片太“崇洋”。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直言不諱:“追車場面像《星球大戰》,城市構造像《第五元素》,戰爭場面像《指環王》。故事是從國外學來的,整部影片沒有傳達中國文化,除了投資方是中國人以外,幾乎看不出是中國制造!
專家們分析說:很多人通常把“中國題材”等同于“民族化”,其實不然,只有中國符號而無中國特色的當然談不上“民族化”。中影動畫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軍在談到這一現象時稱,中國有著豐厚的動漫資源,但我們自己并沒有充分利用好,中國題材資源被移植到海外,變成了符合別人口味的形象,實在可惜。值得關注的是過度包裝的動漫作品往往忽視了精神內涵。
動漫作品不等于兒童作品
在許多動漫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成人動漫占有很大比例,甚至占據著動漫市場的絕大部分。如今,生活節奏加快,人們追求更為輕松的閱讀和觀賞方式,夸張可愛的動漫形象自然成為首選。
近幾年國內主流媒體播出的動畫片諸如《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開心街》、《小糊涂神》等等,大都是為小學生甚至年齡更小的兒童制作的動畫片。實際上,初中以上的青少年甚至成人很難觀看到符合他們年齡層次的國產動畫。就這個現象,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認為:動漫作品不應該等同于兒童作品。目前我們對動漫作品定義的概念太狹窄了。過于低齡化將會失去很大一部分觀眾。當然,我們的動畫人已經開始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比如對朱德庸的漫畫《澀女郎》、《醋溜族》的成功演繹就讓成人動畫有了新的市場。孫立軍說,在這一點上,日本動漫的成功發展可以借鑒。日本動漫種類繁多,制作者根據觀者需要,劃分出各種層次。針對不同的需要制作動漫,因而能夠獲得各年齡層人群的喜愛。同時,有著不同年齡層定位的動漫雜志的發行,也培育了動漫市場。
進入市場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動漫產品消費市場。目前,中國動漫衍生品的需求達到2000億元,并且正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然而有一項不樂觀的調查顯示:在青少年喜愛的動漫作品中,日韓動漫占60%、歐美動漫占20%,中國內地和港臺原創動漫僅占11%,明顯少于國外動漫。
為了推動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自1996年起國家出臺了相應政策,國家十部委共同制定并發布了《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國掀起了動漫創業產業的高潮。在文化部的規劃下,我國首個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在上海成立,國家廣電總局還專門下達了對電視臺播出外國動漫的限制,規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以上的國產動畫片,以保護國產動漫的發展。
自由職業動畫家王志剛分析說:中國動漫要發展,起步時政府扶持是必需的,但是靠自身運作進入市場良性循環才是最終的道路。國產動漫現在還是政府搖籃中的孩子,然而,要走向世界,一定要先學會自己生存,才能自我發展。據《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