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市:“制造之城”創新發展模式的新探索
北接廣州、南鄰深圳的廣東省東莞市,曾誕生我國首家對外來料加工企業,創新出“三來一補”的發展模式。正是這種模式創新,讓“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外向型發展模式一度成為我國沿海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東莞因此抓住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從一個農業小縣,一舉躍升為頗具影響力的新興城市和國際聞名的制造業加工基地。有統計顯示,全國1/5的服裝由東莞制造,世界每10雙運動鞋就有1雙產自東莞,超過30%的玩具在東莞生產,每5部電腦就有1部出自東莞。“東莞塞車,全球缺貨”,描述的是東莞在全球電腦制造業曾經擁有的重要地位。
然而,起步于制造、發達于制造、揚名于制造的東莞今天卻充滿了憂患意識,憂患的也恰恰在于制造。靠“三來一補”成長的東莞制造不是扎根本土的植物,而像一根根竹竿,插得容易拔走也快。一旦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升高,產業資本就會掉頭而去另覓低處。與此同時,由于先發展工業,再推進城市化,工業所依賴的生活、科研、管理環境先天不足,城市功能跟不上工業化的步伐,外來打工人員與戶籍人口高達6:1的城市人口狀態,也引發了社會管理方面的嚴峻挑戰。
面對新的形勢,東莞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果斷實施經濟社會雙轉型,積極展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社會和諧發展、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新探索。
一
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把東莞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概括為“雙邊緣化”:引進的外企規模越來越大,引進的技術設備越來越先進,加工的產品越來越高端,但是與外商合作的形式越來越簡單,局限在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環節,參與國際化分工的程度越來越低,在全球生產網絡中處于邊緣位置;另一方面,東莞本土的產業成長空間受到擠壓,大多以貼牌加工為主,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尤其在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上處于落后地位,在國內生產體系中也處于邊緣位置。他認為,東莞需要自加壓力,加快創新創業,經濟轉型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由“東莞制造”轉向“東莞創造”。
從“東莞制造”到“東莞創造”,反映的是經濟發展“依賴路徑”的深層轉型。GDP穩居廣東省第4位的東莞不缺錢,“東莞不再單純追求GDP速度,重要的是質的提升,而且要敢于把20年的積累花在刀刃上。”所以“東莞創造”之路首先從產業升級邁步,首選思路是“吐故納新”。
第一步,設“檻”,擋住不該進來的,通過政策、產業和生產要素成本等限制土地利用效率低、勞動力密集的加工企業進入東莞。 東莞下轄的32個鎮區對外招商的項目要向市政府報批,沒有項目就不能建廠房;外資項目投資額一般不得低于100萬美元,高污染,高能耗的堅決拒絕。限制措施立竿見影,外商投資項目第一次同比出現下降,但是新簽項目的實際投資額卻顯著增加。引進的外資項目變大變強,呈現出產業關聯度大,產業帶動性強的趨勢。
與此同時,合理提高生產要素成本。
近兩年東莞把最低工資標準從每月450元提高到574元再提高到690元,增幅為54%。很快,一些勞動力成本比重大的加工企業開始搬離東莞。
第二步,吐“故”,淘汰一批低效益、高消耗、重污染的產業,有序引導產業轉移,騰出空間承接新的產業轉移。上世紀80年代,東莞生產的煙花爆竹、打火機出口曾占很大比例,現在已全行業轉移退出。市政府又花2個多億,對全市48家水泥生產廠進行改造,其中關閉43家,4家改為粉磨站,采用熟料粉磨生產的只保留1家。除此之外,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玩具、皮鞋等也出現萎縮趨勢。
第三步,納“新”,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企業進入東莞。該走的走了,并不能確保該來的就會來。怎么辦?東莞的強項是資金、市場、管理,弱項是人才和科技。為此,東莞揚長避短,花大力氣為科技發展、企業創新營造一個好環境。東莞市科技局每年有10億元科技基金用于科技投入。這些錢首先用于搭建培育企業產業創新平臺。科技局全面啟動了在技術創新服務、信息服務、產品開發、設計示范、培訓服務五大方面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與此同時,還發展了一批科技金融產品和創業風險投資、擔保機構,以此發揮東莞“藏富于民”的資金優勢。此外,東莞清潔生產科技中心、東莞軟件企業孵化園等也都建得有聲有色。
在眾多產業升級平臺中,值得重點一提的是東莞經濟結構調整龍頭松山湖科技產業園。東莞市投入了100億元建設了這個100多萬平方米的高新技術開發區,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專家委員會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開發區項目引進寧缺勿濫,側重在電子信息技術、工業設計與集成技術、資源節約和環保應用技術三大領域,注重引進一批掌握自己的品牌、核心技術及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國有、民營企業以及高水平的研發機構,把他們作為與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合資合作的載體,另一方面要把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東莞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技術的基地,以此輻射各個產業。
二
東莞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產業升級之路,一方面選擇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高級化,另一方面培育創新龍頭,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根據制造業集中的實際,東莞首先抓的是工業設計和集成電路兩大塊。近年,廣東工業大學與東莞科技合作促進中心共同承辦了第一、二屆“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東莞杯”以東莞支柱產業為切入點,設計選題范圍涵蓋電子信息制造產業、電氣機械制造業、玩具制造業等,獲獎作品直入東莞企業生產線,因此受到企業矚目。于是,東莞市干脆3年投資1500萬元,與廣東工業大學合建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盡管設計院開業尚不足兩月,但是設計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因工作量大加班到深夜。
2006年東莞還投資3600萬元,中科院以人力和技術作為“無形資產”投入,共同成立了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副所長唐振初告訴記者,這個研究院原本打算落戶別的地方,但是最終還是被東莞的誠意和巨大的技術應用市場所打動。研究院目前有兩塊營利性的業務:提供企業可租用的研發以及公共檢測平臺;以自己的技術優勢與別的企業合資合作,提供新的產品或服務。東莞擁有3000多家電子信息企業,95%的電腦生產零件能在這里配齊。這樣的產業基礎能讓研究成果有足夠的用武之地。比如,龍昌玩具廠和研究院合作,開發出語音識別嵌入式人機交互智能芯片,放入洋娃娃玩具中,就變成了智能玩具,可以和小朋友互動對話,市場前景廣闊。
創新龍頭帶動了東莞的創新之風。記者日前來到東莞市石碣鎮采訪,在這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名鎮,記者感覺到了一些企業深刻的變化。在東莞東聚電子電訊制品有限公司工作了13年的許春告訴記者,以前廠子是來樣加工,按圖生產。
但是現在有了變化:“比如我們現在設計出一款新鼠標,就會和IBM談,我們的這款產品有哪些新功能,你要不要買。這和以前來樣加工不一樣。現在包括了設計成分在里面,賣的不僅是生產能力,而且還有技術設計觀念。”
說起東莞的產業兩端延伸,還有一個典型現象就是過去的專業鎮升級為今日的產業集群。過去專業鎮“一鎮一品”,但是內容單一。如今東莞在專業鎮內建立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強化信息服務、產品開發、設計示范、培訓服務等功能,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和行業技術支撐平臺,形成了高產高效的各類產業集群,加快技術外溢和擴散。目前已經形成了毛織、家具、電子信息、紡織服裝、五金模具五類特色產業集群。
東莞大朗鎮是羊毛衫名鎮。據大朗鎮黨委書記尹景輝介紹,近年來,鎮政府致力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出了“一個平臺,五個支柱”。一個平臺就是創新服務平臺,五個支柱,指產品檢測、技術開發、教育培訓、信息化服務、商貿和物流等服務鏈。如今的大朗鎮帶動周邊地區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產業集群。同時,大朗鎮還嘗試創建了區域品牌“大朗毛織”,并用該品牌赴美國辦了一次服裝秀。東莞市委、市政府對于名牌的創建也給予了極大支持。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的獎金為100萬元。這個激勵作用十分明顯。過去做代理加工的,現在開始自己創建品牌,組織研發、生產的民營企業不斷涌現。
在經濟轉型的同時,東莞啟動了社會轉型,促進城市升級。如今的東莞,現代化新城主體已經突現,條條高速公路大動脈已打通,優美城市骨架已經形成,可以說城市建設升級已經完成,城市功能升級正在進行中,其目標是實現從一個初步工業化城市向工商并舉的城市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