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法》終結中俄民間商貿舊模式 本報記者 梁強特約記者 劉左元發自莫斯科 今年的4月1日,數百萬在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做“小買賣”的外國人,將度過他們一生中最笑不起來的愚人節。
根據2007年1月15日開始生效的俄羅斯移民法修正案,從4月1日起,俄羅斯將開始全面禁止外國人從事商品零售。
盡管俄方表示,新法規并非直接針對中方,但受影響最大的無疑將是在俄華商。專家認為,俄國政府的這次“整頓”很可能預示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傳統中俄民間貿易模式的終結。
人口危機是根本原因
俄羅斯新《移民法》出臺后,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是針對在俄華商的一次“大清洗”。
從該法案的實施后果來看,諸多在俄華商確實面臨著賠本撤離的境遇。但客觀來看,促成俄羅斯新《移民法》出臺的根本原因,是這個國度正越來越嚴重的人口危機。
俄羅斯的人口數量自1960年開始一直呈下降態勢,蘇聯解體后態勢更為嚴峻。據俄官方統計,1992年年初俄人口總數為1.487億,到2003年中減到1.445億。按近10年的減少速度計算,到2016年,俄人口將減少到1.34億,相當于每周打一場“第二次車臣戰爭”。
在去年的國情咨文中,俄羅斯總統普京曾將人口危機首次專門列出,視為俄羅斯面臨的重大國事問題之一。由于人口大幅減員,俄國勞動力市場一直有賴于外來移民的補充。
目前俄羅斯總計有800多萬外國勞動力,其中主要來自外高加索、中亞、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在莫斯科,清潔工人、公交車司機等工作也幾乎全由塔吉克人、烏克蘭人、摩爾多瓦人包攬,中亞的少數民族也一度占據俄羅斯近80%的蔬菜市場。
俄羅斯移民局長波夫斯塔夫寧承認,“我們沒有任何其他選擇來補充勞動力資源”。據俄羅斯經貿部一份報告的評估,僅僅是為了維持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俄羅斯就需要補充數百萬的勞動力。
但外來勞動力的大量涌入也引起了一些社會問題。12月11日俄總理弗拉德科夫在政府工作會議上表示,非法移民催生影子經濟,對國家經濟造成損失,而且它還使那些“沒有社會和法律保障的人們受到剝削。”
據俄羅斯移民局的材料,非法勞務給俄羅斯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達到80億美元。此外,非法移民也刺激了一些人的排外情緒。近兩年來俄羅斯“光頭黨”屢屢毆打、殺害外國人就是一個例證。
華商首當其沖
在普京親自過問下,打擊非法勞工和市場整頓成為俄羅斯政府2006年下半年的首要工作。整個2006年,因為違反俄羅斯移民法而被驅逐出境的外國公民超過100萬人。去年11月27日,普京簽署了《關于修改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授予俄羅斯政府調整單位及個人商品銷售活動的全權。這也成為新《移民法》對外國人不得進入俄國商品零售市場的法律基礎。
莫斯科大學經濟系教授弗拉基米爾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新《移民法》實施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分配各地勞動力資源,增加政府從外籍非法勞工身上損失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為更多的俄羅斯人開拓就業機會。俄羅斯中國經濟問題資深專家、莫斯科工商會俄中經貿合作中心總經理維克多則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些政策和整頓“是俄羅斯對自己社會、經濟和市場的調整,涉及到所有外國移民、特別是獨聯體國家移民。并沒有直接僅對華商的含意。”
但由于目前在俄務工的百萬華人,相當一部分都集中在小額零售領域,因此新法規出臺后,首當其沖,并且受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在俄華商。據《財經時報》了解,與中國黑龍江省接壤的俄羅斯遠東哈巴羅夫斯克市,往年十分興旺的新年市場已變得十分蕭條。市場上很多中國人已經被俄警方人員禁止在市場賣貨,不得不放棄新年的銷售旺季,將貨物打包運回中國。一些中國商家更不得不以極低價格將貨物甩賣。
在莫斯科,因為有消息稱容納了80%莫斯科華人的集裝箱大市場將在近期被鏟平,很多在市場替人看攤的中國人不得不回國走最初的批發路線給俄方的大客戶發貨。
在遠東的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當地市場上的中國人也大幅減少。當地的移民局和市商業中心正在制定統一政策,以便中國商人不會完全消失。該中心經理謝爾蓋·蘭金說,計劃將中國人轉為從事批發或者為他們在商店里辟出專門的經營場所。
但是從事中俄商貿多年的孟先生向《財經時報》表示,從目前的利潤和風險來看,他不愿也不敢再做這樣的嘗試。他告訴記者,很多華商的生意攤位雖然可以想辦法轉到俄羅斯人的名下,以繼續經營,但這將沒有任何法律保障。
“中國模式”碰撞“俄式思維”
一直在關注俄羅斯新《移民法》問題的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專家張中華向《財經時報》表示,中俄商家合作的關鍵問題是“思維接軌”。
蘇聯解體之初,以民間為主的中俄邊貿曾經是中俄商貿的主要推動者。“中國模式”也一度成為俄國許多地方開放貿易和發展本地經濟的優先選擇。
但今天的形勢已經與十幾年前完全不同,“肩拉背扛”的“倒爺大包”時代早已過時,規范經營、合法經營是華商在俄發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隨著中俄商貿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投資合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求也遠遠高于中俄貿易原始階段的“倒爺”,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文化底蘊、生活習俗等多方面的積累和交融,還需要對俄羅斯當地法律法規和商貿體制的專業顧問。
張中華認為,就目前形勢來看,俄國政府的這次“整頓”很可能預示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傳統中俄民間貿易模式的終結。
至于中俄貿易將來的發展模式,維克多認為,中國生產企業在現代化技術應用、生產設備、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機制等方面相對俄羅斯同等行業,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近幾年日商、韓商在俄羅斯投資建廠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三星電器、三星日化品廠、LG電器廠、豐田汽車制造廠、尼桑汽車制造廠都在圣彼得堡近郊投資建廠,而且操作得非常成功。
但中國企業在俄建廠的數量和質量遠低于日韓,在加里寧格勒的幾個中國企業,都不是很成功。在俄華商崔先生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先把大公司弄過去,然后再找麻煩,提高門檻和成本。政策一天一變,企業難以適應”。比如,長虹集團等大型企業都曾投資俄羅斯,俄羅斯承諾“提供同等最優惠待遇”,但結果,賠了幾億的人民幣,還是含恨敗北。這中間固然有機制的問題,但俄羅斯沒有穩定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索羅斯曾經說過:只有俄羅斯,能把不合法的變成合法,能把合法的變成不合法。至少,目前中國市場的華商大部分相信認為,在俄羅斯,很少有法律能保證中國商人的利益不被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