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光 康怡 禹州、北京報道
年均上百萬的公費支出用于村干部、村屬企業中層的再教育培訓,使這座位于河南禹州市西部山區的千人小村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贊許、爭議、質疑一時間都拋向這里。大澗村黨委副書記兼大澗工貿集團副總經理王鳳昌感慨此次風波可謂四面楚歌。
2006年1月起,大澗村11名村干部、13名村辦企業中層人員,耗資90余萬元進入清華CEO總裁班和北京一家培訓機構學習。算上食宿開銷,這次學習花掉村委會180萬元。
百萬學習費
從2004年開始,大澗村村委會便開始組織當地村干部和村辦企業管理人員參加各種社會再教育學習,河南財經學院對大澗村中層干部的培訓也在這一年舉辦。
曾參加過學習班的磨街鄉政府劉干事說:參加這些學習班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村領導在外出學習之后意識到村中干部的知識嚴重貧乏,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想要通過這些學習班逐步打開村干部甚至村民的眼界,有利于村子的建設發展。
王鳳昌介紹,近幾年來大澗村年年對村中干部、企業管理層人員進行再教育培訓,平均每年用于這方面的費用在250萬元左右。其中對普通村民的再教育開銷最少,但也在20萬元以上。
此次清華CEO總裁班,每人學費為3.6萬元,每月的最后4天開課,如果把食宿開銷都算在內的話,平均每人8萬元以上。
大澗村是個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村,外來流動人口卻超過1萬人,多數是當地煤礦產業的務工人員。對于這些礦工培訓,每年村中拿出的費用在60萬元以上,算是村里用在教育上的第二大支出。
培訓形式以面授為主,主要聘請一些當地或省內專家進行教育指導。平均每個礦工不低于400元培訓費。
有兩次培訓經歷的礦工小王告訴記者:“培訓的費用是村里出,大多是安全教育為主,也有一些別的知識就聽不懂了,多少還是有點用的。”
在村委會辦公大樓外的公告牌上羅列著2006年元月至9月財務收入和支出情況;其中支出2507800.50元,收入2507816.80元,收支基本持平。而且,可以看到的是,村里用于再教育的支出,在此并沒有體現。磨街鄉政府劉干事說:與其說村委會出錢培訓,不如說是當地大澗工貿集團公司出錢,因為現在全村都實行企業化管理,就連村委會、村黨委也不例外。
集團和村委會其實只是稱謂上不同,實質是一樣的。
大澗工貿集團是大澗村第一龍頭產業,公司下設大澗耐火材料、天龍礦業集團、河南味全食品等多家產業公司。村中的經濟收入一半以上都來自大澗工貿集團。
飄紅的集團村
大澗村以煤礦產業為主,近年來考慮到產業轉型等問題,加上禹州大澗自古而來的鑄瓷工藝,發展炻瓷產業已成為轉型中的重點產業。
大澗村從1995年開始經濟得到較大幅度提升,截至2005年大澗村年產值突破2億元,上繳利稅5000多萬元。其中炻瓷產業的利潤率占到整體財政收入的15%以上,煤礦則持續保持在50%以上。
煤礦產業得以系統持續發展,與2005年煤炭資源整合不無關系。
禹州市委宣傳部李濤介紹,大澗村曾有大大小小的煤礦18家,在2005年煤炭資源整合之后縮減為5家。資源整合后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開發更系統了,資金回籠也更集中了。
由于經濟的發展,大澗村在1987年到2002年的15年時間中,自身體制發生了3次大的轉變,先后由大澗村黨支部升為大澗村黨總支,直到現在的大澗村黨委。黨員干部人數已發展到115人以上。
伴隨煤炭資源整合的實施,大澗村村民的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在這里,所有村民的耕種方式已經告別傳統的農業,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干果林拔地而起。
以前村民種小麥、玉米等作物每畝年收益大約在300元左右,換種干果林后每畝收益則激增至1800元。如今的村民,人均收入近萬元,生活殷實。
大澗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日子過得不錯,大多數村民都在外務工,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了。
富裕后的心理恐慌
其實,伴隨著村中經濟的日漸上揚,各種心理上的包袱甚至恐慌,也隨之而來。
因為自身文化素質不高,村中一些產業集團的管理層人員多從外面高薪聘請,最高的年薪可達20萬元。經濟日漸富裕、企業日益發展的同時,村民自身知識的匱乏,顯得日益嚴重。
這種心理落差最后就形成一種莫名恐慌。對聘請的外來管理者的行為方式無法理解,從管理上則更難約束他們,怎樣才能管住這些“外來和尚”,成了村干部的心病。
眼看著村里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收入,一筆筆資金卻因為自身知識的匱乏而流入別人的腰包,村里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不聘請這些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僅憑村里人的能力,這樣的資源優勢又不可能得到轉化。這道屏障實實在在地擋在村民的面前。如何突破,村民們無從下手。
這樣的壓抑狀態,成為直接導致村委會下決心對村干部進行再教育的根本動因。
鄉干部劉紅兵說,過去村里人對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更別說現代化的管理和經營能力了。穿西裝、打領帶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村民出入隨便,沒有場合意識,這些問題都是近幾年走出去學習、打開視野后才逐步意識到的。
華龍礦業有限公司經理孫建偉說,就拿坐汽車來說吧,當初一直認為副駕駛的位置是領導和重要人物坐的,參加外面的學習、培訓之后才知道,原來這個位置是副職,領導通常是坐在后面位置上的。當時知道了這些后的感覺是,“真是既新奇又有趣”。
王鳳昌對在外的學習記憶猶新。他說,“來給我們上課的都是教授專家級人物,知識面特別廣。最喜歡上的課要數‘陽光心態’和人力資源管理。”
王鳳昌說,他以前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罵人。經過學習后,自己的心態和脾氣改變了許多,現在遇到問題不再是粗口罵人而是細心開導,從分析問題和員工心理著手解決問題,效果很好,身心狀態都比以前好了許多。
不過,當涉及到專業領域,諸如資本、金融這些方面時,接受起來就比較吃力,也比較苦惱,王鳳昌說。
同樣的問題,孫建偉也深有感觸,他說,“此類培訓對提高自己很有幫助,但自身知識水平有限,接受一些和實踐結合比較近的還可以,再深的一些理論,理解起來就很難。”
而對于為什么不惜高價選擇清華進行培訓,村干部們都表示,清華的綜合實力是他們選擇的主要原因,對于培訓班課程內容的設置是否真正適合基層村干部,則一時難以把握。但出于對品牌的信任,還是傾向于選擇這樣的機構。
大澗村王副村委主任表示,這樣的培訓今后將年年舉辦,參與人數也將逐步增加。顯然,對于如此高端的培訓,他們充滿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