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次公開承認三峽大壩影響其旅游業發展
輸了“三峽戰”打“生態牌”重慶旅游戰略引爭議
該市首次公開承認三峽大壩影響當地旅游業
第一財經日報2月15日報道 重慶市目前確定以“主題年”方式來突出當地的旅游特色,不過,當地旅游界一些人士對此策略并不完全看好,其中一些人對發展重慶旅游業的策略另有己見。
“主題年”逐一開展
“重慶旅游要升溫,必須抓好特色旅游。目前來看,重慶旅游的特色,主要是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古鎮旅游、溫泉旅游。”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昨日在該市“2007生態旅游年”新聞發布會上稱,該市未來幾年將主要通過“主題年”活動開展旅游招商,打造旅游產品。
重慶已把2007年確定為“生態旅游年”,未來幾年分別確定為“鄉村旅游年”、“古鎮旅游年”和“溫泉旅游年”。
譚棲偉說,此前重慶對該市生態旅游做過一次調研,調研的結果表明,重慶市“具備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態旅游資源”,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態旅游產品。因此,開展“生態旅游年”活動就是要充分利用該市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推進一大批生態旅游項目建設,盡快把該市生態旅游做出品牌。
截至去年底,重慶共有縉云山、金佛山、大巴山、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等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三峽、芙蓉江等6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武陵山等22個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級景區63個。當地認為,這一基礎為開發多種生態旅游提供了支撐。
“三峽戰”落敗后反思
目前還無法確認重慶的“主題年”策略是否與該市在同湖北宜昌的“三峽游”競爭中失利直接相關。
此前多年,重慶的旅游業發展重心一直是主推三峽游,但三峽大壩建成后,宜昌成功通過推介“三峽游就是看三峽和三峽大壩”概念等策略,占得了三峽游的先手。此后,從重慶出發游三峽的游客數一直遠低于宜昌。
譚棲偉昨日回答記者提問時稱:“三峽大壩的建成,給三峽的景觀和三峽旅游應該說帶來了一些影響,有的可能是負面影響。”這是重慶官員首次公開承認三峽大壩建成后對當地旅游業有負面影響。
譚棲偉稱,重慶市政府已決定由重慶市交旅集團以資產為紐帶,全面整合重慶轄區內的三峽旅游景區,以改變目前重慶三峽旅游板塊“散、小、游、差、淺”的現狀。
人文重心失落?
目前,重慶已將當地的旅游業策劃工作交給國內一家工作室,現已討論通過了策劃大綱,估計今年3月能夠出策劃成果。而整個重慶三峽景區的整合可能在上半年完成,待下半年規劃出來后,就會全面啟動建設。
譚棲偉表示,重慶的“生態旅游年”,一要精心培育長江三峽、山水都市、大足石刻、烏江畫廊、武陵風光這些旅游精品;二要全新推出10個生態旅游景區,6條生態旅游精品線路;三要大力實施生態旅游“三百工程”,即開展100項活動,建設100個項目,引入100億元投資。
不過,這一官方策略在當地旅游界并未得到全面叫好。重慶旅游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昨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這一策略在人文旅游方面并未更好地利用當地資源,未來一段時間內,重慶旅游業依舊會出現“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的窘境。
他說,重慶進行了世界罕見的百萬大移民,又有抗戰時作為“陪都”及遠東反法西斯指揮中心的歷史地位等具有世界性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但這些資源或題材在當地一直未能得到較好的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