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互聯網上引起恐慌的“熊貓燒香”病毒案日前在湖北告破,病毒制造者李俊與其他5名主要販賣、傳播者落網,這是我國破獲的國內首例制作計算機病毒的大案。此案暴露出網絡病毒產業鏈漸成氣候。
李俊只是計算機病毒產業鏈的發端,整條產業鏈制造、販賣、交易、傳播、使用“一條龍”,環環相扣,最終禍害網絡用戶,牟取經濟利益。據警方披露,少數地方甚至形成了計算機病毒產業群。
據介紹,在“熊貓燒香”案中,產業鏈每一環都有不同的牟利方式。病毒制造者有兩種方式,一是“賣病毒”,按購買者的要求在病毒程序中填上“指定網址”后把病毒出售;二是“賣肉機”,因中毒而被病毒制造者控制的計算機被稱為“肉機”,“賣肉機”就是轉讓控制權。
病毒購買者的牟利方式主要是“賣流量”,由于病毒程序中預設了“指定網址”,而這個“指定網址”設置了木馬程序,中毒的計算機只要一上網,就會被強制性地牽到這個“指定網址”上,自動下載木馬程序,將這臺計算機的相關信息資料傳給購買者,這些信息資料被稱為“信”,病毒購買者往往會將某一“指定網址”的“獲信權”出售,根據訪問流量收取費用。在“熊貓燒香”案中,目前警方發現的“信”絕大部分是網民的聊天及游戲工具的賬號與密碼,以及各種游戲裝備。
下一環是“拆信人”,他們將獲取的資料信息通過網上交易平臺出售給普通網民。“拆信人”往往不需要專業電腦技術,只需要花時間在網上交易。據警方透露,目前在海南省儋州市、浙江省麗水市等地方,已出現成群結伙的“拆信人”,有的團伙達50多人,有的不僅盜賣游戲裝備,還通過發布虛假廣告等手段直接詐騙錢財。
“熊貓燒香”病毒案再次敲響了網絡安全的警鐘。面對猖獗蔓延的計算機病毒,從公安機關到普遍用戶,從制度建設到技術手段,絕不能掉以輕心,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預防和打擊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打擊新形式犯罪中還存在著立案難、取證難、定罪難等難題。李俊對記者說,國內網友普遍缺乏網絡安全意識,管理密碼設置簡單,對系統軟件也不經常打補丁進行維護,極易受到攻擊。 (據新華社武漢2月15日專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