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勞務合作伴隨改革開放而迅速興起,特別是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展,成為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本報就此采訪了商務部有關官員―― 江蘇省泰州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保健中心體檢大廳內人頭涌動。準備出國務工的農民正在體檢,領取出國健康證。 中新社發 “十五”期間,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年均增長11.5%,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在外勞務人數由2001年底的47.5萬人上升到2005年底的56.5萬人。
2006年,中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53.7億美元,同比增長12.3%;新簽合同額52.3億美元,同比增長26.3%;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5.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7萬人;12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67.5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11萬多人。
截至2007年2月底,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417.7億美元;合同額463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84萬人。
主要特點
●市場分布日趨多元
“十五”期間,在鞏固傳統市場基礎上,開拓新興市場,中國分別與塞班、俄羅斯、巴林、馬來西亞、毛里求斯、英國、約旦簽署了雙邊勞務合作協定。一些勞務人員成功進入德國、奧地利、挪威、瑞典、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市場。
目前,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的范圍已擴展到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外派勞務人員人數較多的依次為:日本、新加坡、韓國、阿爾及利亞、澳門、俄羅斯、香港、阿聯酋、蘇丹、約旦、塞班、中國臺灣、毛里求斯。
●行業領域不斷拓寬
“十五”期間,中國對外勞務新開辟了醫護、花卉種植、肉食品加工、古建、制瓷、木器、家具制造等行業領域。外派中餐廚師、空乘人員等也有較大增長。
目前,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的行業領域主要分布在制造業、建筑業、農林牧漁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服務業。其中,建筑、紡織、漁工類勞務人員仍占外派勞務總數的50%以上。此外,也有一些設計咨詢管理、科教文衛體、計算機技術服務等高級技術領域的勞務人員。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建筑、紡織勞務和海員的重要來源地。
●社會效益日益明顯
據國內專家測算,目前中國外派勞務每年匯回和帶回的外匯收入約20億美元。300多萬外派勞務人員的家庭經濟狀況得到改善,并帶領身邊的人一起創業發家致富。2006年,中國在外勞務人數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比重已超過0.2%。
●管理體制日益健全
一、商務部加強宏觀管理。制訂了一系列對外勞務合作促進、保障和監管政策,包括:經營資格核準、經營資格年審、外派勞務基地建設和人員培訓、對外勞務合作備用金、外派勞務統計和外派勞務人員投訴等制度。
二、各部門協調合作。商務部與公安部門共同完善外派勞務人員出國手續;與外事部門共同建立了境外勞務糾紛或突發事件處理機制;與公安、工商、外事等部門共同整頓市場經營秩序;與財政部門合作制訂了外派勞務收費制度等。
三、對經營企業實行屬地管理。充分發揮地方政府部門的組織領導作用,加強項目審查,監督經營公司依法經營,協調解決對外勞務合作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四、行業組織協調自律,建立協調機制。對經營企業進行協調、指導、咨詢和服務;與勞務輸入國有關行業組織建立工作機制,協助企業開拓國際勞務市場,維護經營秩序。
五、駐外經商機構一線監管。由駐外經商機構對勞務合作項目進行確認,協調與駐在國主管部門的關系,加強對外交涉,指導、監督經營企業的工作,協助國內有關省份處理勞務突發事件。
六、加強雙邊政府間合作。在雙邊經貿聯委會框架下,商務部已與主要勞務輸入國或地區建立了政府間磋商機制,并與一些國家簽署了雙邊勞務合作協議。
制約因素
一、受國內需求和外派勞務人員綜合素質水平限制,在許多技術領域,我國企業雖然通過積極開拓國際勞務市場獲得了訂單,但難以招收到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外派勞務人員。
二、國際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如全球紡織品一體化后,一些國家的紡織企業紛紛關廠,造成我一些勞務人員提前回國等。
三、許多國家出于保護國民就業、維護社會秩序和擔心非法移民等多方面的考慮,對引進外籍勞務人員設置了種種限制,特別是對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心存警惕,企業業務開拓難度加大。
四、對外勞務合作立法滯后,部門間尚未形成應有的合力。
五、多渠道外派勞務現象比較嚴重,外派勞務糾紛和突發事件增多,外派勞務人員合法權益保護工作壓力增大。
具體措施
1、加大勞務資源開發投入,提高外派勞務人員素質。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服務體系。
3、加強協調監管,完善機制建設。
4、利用多雙邊經貿合作機制,創造良好環境。
5、有針對性地制訂對外勞務合作市場導向政策。
6、加強外派勞務人員權益保障工作。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03-31 第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