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法學碩士,副編審,供職于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社,本報特約供稿人。 張國云:作家,博士,主要研究領域是宏觀經濟,服務貿易。 □ 主持人:鄒民生 樂嘉春 加快發展服務業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戰略
主持人:除了體制、機制因素外,結構問題是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3月1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什么中國經濟在進入重化工業高速發展階段,國家要提出加快發展服務業呢?
鄧聿文:服務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加快發展服務業,盡快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不僅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對于解決民生問題、增加就業、促進消費、減少能耗和污染也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經濟體制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工農業產品大多相對供過于求,已進入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擴大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現在許多服務行業發展滯后,與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很不適應。因此,加快發展服務業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另外,提高服務業競爭力是全面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在制造業領域,我國許多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已經具有國際競爭力,但由于服務業的低效率,產品的整體市場競爭力明顯減弱。特別是分銷、物流、融資、信息等服務和其他生產性服務明顯滯后,對制造業的競爭力產生了明顯的不利影響。
發展服務業對促進就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服務業中的一些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有近13億人口,又是農業大國。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加快發展,一方面新增就業人口和從農業分離出來的勞動力數量巨大,另一方面,在工業生產領域中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是今后解決就業的主渠道,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服務業的充分發展也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因此,發展的成果不能僅僅看增長速度,還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否隨之全面提高。只有服務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因此可以說,加快發展服務業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國家戰略。
服務業發展滯后“軟肋”在哪里
主持人:那么,中國服務業目前的狀況如何?自身又存在哪些特別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的緊迫問題呢?
張國云:中國服務業目前的最大問題是,比重低、結構不合理、競爭力不強。在現代市場經濟國家,服務業所占比重都超過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但中國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后,截至2006年底,中國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僅為39.3%,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類似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
具體來講,中國服務業發展的不合理有以下幾方面表現。
一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國家也達到了43%的平均水平。但2005年中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40.2%,2006年更是下滑到39.3%,明顯偏低。此外,服務業勞動就業占全部就業的比重也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2005年這一數字僅為31.4%。
二是服務業自身的結構不合理,少數富裕階層支撐著部分奢華服務業畸形發展。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顯著導致相當一部分人處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邊緣。另一方面,相對富裕階層支撐著一些奢華性的服務業畸形發展,中低收入階層對質優價廉服務的基本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服務業的有效需求相對不足。
三是生產性服務比重小、服務領域被當作非生產性的活動。在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物質生產部門尚不發達,人民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對服務業(尤其是高端)發展的需求還不旺;許多服務領域至今仍被當作非生產性的活動,本可以產業化經營、商業化運作的服務領域,卻被當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會事業來辦。
中國服務業發展落后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在于服務行業目前仍存在門檻高、管制多、壟斷經營現象嚴重、對外開放程度低、市場化程度低、專業化程度低,以及規模小、效率差、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后,又是思維意識障礙和政策扭曲比較嚴重。此外,片面強調優先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忽視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投資結構嚴重扭曲,也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
利用服務業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主持人:中國經濟現在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資源與環境制約,提升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讓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成必須。那么,服務業的發展能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嗎?
張國云: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是要優化經濟結構,大力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特別要大力發展服務業,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
具體來說,在產業結構上,要徹底改變過去以重化工業為主向注重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方向轉變。各地產業結構,普遍都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因此,以相對成熟的工業為基礎,逐步發展資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現代服務業,是各地破解資源能源約束難題的最佳現實選擇。
在資源利用方式上,利用高端服務業改變高消耗型向循環節約型轉變。資源能源的高消耗、低產出,是區域經濟發展初期的一個顯著特征。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努力形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克服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迫切需要。
在增長動力上,通過強有力的科技服務將投資拉動向創新推動轉變。改變靠大量投資拉動的增長方式,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特別是要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科技開發投入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用知識、技術、文化、專利、品牌等無形資源投入部分替代土地、能源等有形資源投入,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方式。
在生態環境上,通過公共服務去推進污染型向保護型轉變。舍得用經濟發展積累的財力、物力,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勞動力素質上,通過科教服務把過去的簡單型向技能型轉變。許多地區在經濟發展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這些企業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相對不高。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對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已日趨強烈。因此,應改變人才培養與選用理念,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技能培訓和素質教育,逐步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以適應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
為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十一五”期間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三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四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總額”達4000美元。怎么做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鄧聿文:上述目標是國務院“若干意見”的精神,“意見”首先要求“優化服務業發展結構”,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其次要求“調整服務業發展布局”,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盡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三是要求“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加快推進服務業的改革和開放。
在發展服務業中,我想強調幾點:一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據有關統計,我國全部企業法人單位中,數量上私營企業已占近半壁江山。但是,金融保險業中公有制依然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
就整體來說,中國的服務業投資基本上還是以國有投資為主。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仍占60%左右,大大高于工業的同一比重。服務業44個大行業中,除餐飲、房地產、旅館、租賃、娛樂業5個行業外,其他39個行業國有投資都占50%以上,其中20多個行業高達90%以上。
可以說,目前我國經濟中存在進入管制和壟斷問題的行業主要在服務業。正由于競爭不足和發展滯后導致了服務供給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所以,服務業下一步體制改革是降低準入條件,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多元化的競爭主體。
二是繼續發揮傳統服務業的優勢。強調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并不是不要傳統服務業。從資源稟賦看,中國的優勢在于勞動力資源豐富,而劣勢在于資本和技術匱乏。發達國家則相反。從市場利益來看,中國市場開放程度高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的利潤趨于平均化,而市場準入程度低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有較高的壟斷利潤,成為外企青睞的“肥肉”。這就使中外服務業在中國土地上進行的服務競爭,呈現不同的態勢。
我國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可依托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提供服務,在與外企的競爭中占有優勢,入世后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傳統服務業經過多年發展,建立了服務網絡,對服務對象和服務市場比較熟悉,縮小了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受外企的沖擊也不大。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則因資本和技術的匱乏,在與外企的競爭中處于弱勢。所以要利用好這一優勢。
三是中國服務業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還須有效消除社會收入差距,提高廣大人民的收入水平。只有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不斷增加居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之間、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提高普通勞動者的消費水平和質量,才能實現服務需求逐步增長,供給有效擴大的良性發展。
采取切實措施促進服務業發展
主持人:在促進中國服務業發展方面,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張國云: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首先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克服“重二輕三”的落后產業觀,正確認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先導作用,把加快服務業發展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按照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深化服務業改革。
其次,要拓寬渠道,加大投入。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境內外投資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財政部門應整合預算內外資金,支持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加大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力度。加強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新興行業的投資示范引導,吸引更多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服務業。
積極推進服務業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引導服務業企業通過股票上市、企業債券、項目融資、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加大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力度,推動服務業嫁接外資的步伐,吸引更多的境外資金投資我國的服務業。
再次,要有政策扶持,優化環境。清理現行服務業中過時的有關法規和政策,消除服務業發展中的準入門檻障礙、歧視性政策限制、不合理行政性壟斷規定,放寬和規范市場準入條件,創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除特殊行業外,對非國有經濟與國有經濟實行同等待遇,凡允許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進入的領域,民營企業都可以進入。對服務業企業在用地、用水、用電、價格等方面,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和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方向,逐步實行與工業企業同等待遇,并及時研究出臺配套的具體措施和辦法。
最后,培養人才,提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院校采取多種形式合作辦學,培養復合型、國際性的服務業人才。加強就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水平,增強其就業、創業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各類規范化、專業化的就業培訓和職業教育學校。加快推行勞動預備制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