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秀平 徐慧/文 王曉瑩/圖
夏穎奇,博士,男,1950年出生,東北人。1968年赴北大荒插隊。1972年進入北京理工大學(原北

京工業學院)動力機械系內燃機專業學習,1975年畢業后留校工作。1978年考取第一批公派留學教育部獎學金,1981年出國并于1987年獲得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學位。同年被派往華盛頓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一等秘書。1991年離任后,在中國財政部世界銀行司任處長,并先后擔任中國談判團長與世界銀行談判包括黃河小浪底等9個貸款項目,總計金額達17億美元。1994年在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公司工作,負責外匯業務及國際業務。2000年至今,擔任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負責園區人才資源、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和外事工作。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而中關村憑借著人才的優勢、信息的優勢、科教的優勢,不僅成為中國留學生的最大聚集地,而且也成為了海歸創業者最大的基地。
截至目前,中關村科技園區已經建立了21個留學人員創業園,8700多位海歸碩士、博士創辦了3500多家高科技企業,幾乎占了中國全部海歸企業總量的一半。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全部29家中國企業中,中關村占了15家,而其中8家是海外留學人員創立的企業。
這些海外學子為何選擇中關村創業?海歸企業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訪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夏穎奇。
6成海歸有科研成果
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柳傳志、王選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家一度被譽為中關村知識英雄的話,那么今天的中關村,海歸創業群體則正在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傳奇。與早期中關村企業大多跟蹤國外先進技術,進行二次開發推廣,缺少自己原創核心技術不同,由于留學人員群體的出現,如今中關村的技術創新正趨于高端化,初步實現了從緊跟國際到同步發展。如留加博士李德磊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方舟”系列CPU芯片,標志著我國自主知識產權CPU的產品化。陳榕等5位清華留學人員研制的“和欣”計算機操作系統,向世界級的軟件巨頭發起了挑戰。留歐博士韓征和、劉慶創辦的英納超導公司的鉍系生產線,使中國驕傲地躋身于世界少數幾個具有高溫超導產業化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在創業的留學人員中,57%擁有個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獲得專利。
“國際化或者全球化不是西方化,但一定是先進化、高端化和現代化。海歸的價值在于他們的學習背景、他們的視野、他們的技術最接近國際的潮頭。這是一個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捷徑與通道。”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夏穎奇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研發一批世界一流技術,培養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家,走出一批中關村跨國公司,推出一批中關村知名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