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億元難撬動可再生能源市場
cye.com.cn
時間:2007-4-29 11:19:08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張淑芳 我來說兩句 |
|
 |
|
熱門投資領域并非是想象中的天堂 作為設備生產商,北京科林思源環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陳剛一再推薦投資者對生物能源進行投資:“以沼氣為例,這種項目也就是近幾年隨著對環保和能源越來越重視而火熱的,如果運行狀況和后期副產品市場情況良好,5年之內就可收回成本。”
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正變得越來越熱,因為這個領域面臨著重大機會。根據不久前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提供大約1.5萬億元人民幣(約2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應的比重從目前的7%提高到15%左右。
但是,實際運營者卻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環境表示擔憂。浙江運達風電公司去年獲得了政府大額立項投資,但是該公司副總經理葉杭冶對這個領域的看法并不樂觀:“市場很大,困難也同樣很大,很多企業還沒有充分認識。幾年之后,會有一大批企業轉產、撤資,退出角逐。”
巨額市場
國家重視的標志,是去年出臺的《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管理規定》,以及后來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
在4月21日舉行的“亞洲如何進行合作確保能源安全?”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表示,國家鼓勵用其他能源,在排序上,首先考慮風能、太陽能、核能,最后才考慮用煤和天然氣發電。
為了吸引個人和企業投資,政府扮演積極鼓勵支持的角色。比如,對風力發電地方政府在若干年內補貼上網電價,讓企業得到合理的報酬。同樣的補償措施也用于并網之后的生物質發電等。
根據規劃,1.5萬億元的巨額扶植將達到如下效果:水電開發率達到70%左右,裝機容量達到2.9億千瓦,太陽能發電達2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達到2000萬千瓦,風電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到2020年沼氣年利用量達到240億立方米,生物質液體燃料達到年替代石油1000萬噸。
銷售困難
一位經營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者認為,看到國家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增強,很多投資者就沖著政府幾千萬元甚至幾百萬元的資金支持而來,盲目上馬可再生能源的項目。“這個行業的特點是即使有產品開發出來也未必能進入市場。”這位人士說。
浙江運達風電公司的前身是一家研究院,此后逐漸走向市場進行產業化經營,在行業內已有30余年的歷史。去年,該公司獲得政府2000萬元的立項支持。即使這樣,葉杭冶還是反復感慨:“市場開拓很難,真的是太難了。”
就算一開始產品開發做得很好,在推廣銷售上還是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因為用戶大多都被四大電業集團壟斷,而我們去找這些壟斷性很強的電力公司做生意,他們的領導談都不想談。”
風力發電是一個成本很高的行業,一臺機組就要幾百萬元,1000萬元的科研支持也不過是3臺機組而已。而對于國營的電網公司來說,幾千萬元的設備根本算不了什么。和他們做生意怎么也要達到產值五六十億元。
技術缺失
另一個主要問題,可再生能源價格降不下來。生物質柴油產業化的主要問題就是成本高,太陽能發電也是如此。青海省太陽能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王經理解釋,太陽能發電雖然很清潔,但是價格昂貴,相比一般火電每度成本幾毛錢,太陽能發電卻可達到3至5元,國家的補貼很重要。
葉杭冶說:“以風電來說,現在中國企業大都是買國外許可證來生產,不僅如此,關鍵部件還要國外進口。沒有國產化的結果就是大部分的錢都給了國外。” 按照他的看法,盡管我們愿意出錢,國外也不愿意轉讓技術,或者僅轉讓落后技術。
沼氣是可再生能源中技術難度比較小的。即便如此,由于起步晚,我們在單位體積產的發電量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國內很多企業也仍然要和國外企業聯合,借鑒經驗并進口發電機等主要部件。
幾年來紛紛出現的可再生能源企業,首先遇到產品進入的難題,隨后又碰到核心技術缺乏以及沒有后續研發能力的問題。一些僅看到市場前景好且國家支持就盲目投資的大企業,甚至面臨著幾億元的嚴重虧損。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