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鋒失業之前已經當上了酒店的廚師長,工資1萬元左右。失業后有朋友建議他研究一下北方窩窩頭的做法,對酒店行業格外熟悉的徐劍鋒頓時預感到吃膩了山珍海味的人們可能會喜歡來點兒粗糧,于是帶有南方特色的雜糧窩窩頭產品就這樣誕生了。“現在,廣東、湖南、湖北、浙江的好多酒店都在銷售我的產品,我們在北京也剛剛成立了辦事處。”徐劍鋒自豪地說。
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組和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共同開展的《2006~2007年度中國百姓創業致富調查報告》顯示,農民、企業雇員和政府公務員出身的創業者更依賴于對行業的熟悉程度;學生創業者則更依賴于領先的技術或商業模式優勢。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高建認為,出身背景的不同會造就創業的差異。
背景不同融資渠道會有不同
現在的姜道澤已經是吉林高麗王朝飲食連鎖機構的董事長了,但他坦言自己創業有過一次失敗的經歷。當時償還了債務后,他就只剩一輛捷達車了。第二次創業缺乏的就是啟動資金,獲知在銀行工作的哥哥即將被買斷工齡,他就找到哥哥,把投資前景說得天花亂墜,哄著哥哥入了股,付了第一個月的房租。他還抵押了手里的捷達車,換來了餐廳的盤子和廚具。“剛開始創業沒有資金,我只能從親戚朋友那里借,我非常感激他們的信任。”姜道澤說。
海外留學歸來的劉洋(化名)開辦了一家制藥廠,他是從一位南方做實業的老板手里拿到的創業資金,“我們海歸回國創業,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因為是開辦技術型企業,要解決資金問題就只能借助私人投資或風險投資”。
不同背景的創業者,融資渠道越發呈現多元化。調查發現,個人資金、合伙集資、銀行貸款以及家人、親戚借款是創業者們融資的主要渠道。其中,政府公務員在獲得政府支持方面明顯超過其他三類創業者;學生在從銀行獲取貸款上比農民和企業雇員也有明顯優勢。
背景不同投資回報期望值不同
李峰曾經在山東某縣的政府部門工作,兩年前,他辭職在縣城開了一家KTV,一度非常火爆。他說:“我投入了50多萬元,基本上兩年內就收回了成本。可是去年縣里又開了幾家KTV,市場競爭激烈了,利潤也不像前幾年那么高了。”
當年只是一個電工的夏寶龍,如今經營著一家電器開關柜廠,他說,自己當年就是為了有口飯吃才創業的,根本沒有考慮過回報,只是希望能夠養家糊口就滿足了。
調查顯示,創業者們對投資回報的預期普遍較高,大部分希望有2~10倍的投資回報。其中,學生創業者和政府公務員出身的創業者對投資回報的預期最高,六成左右的創業者期望達到投資額5倍以上;農民創業者的投資預期相對較低,期望高出1倍回報率的占了較大比重。
出身背景決定創業者的致富水平
劉方(化名)2005年從北京某高校廣告系畢業后,與幾個同學共同投資成立了一家廣告公司,因為公司規模較小,經常被一些大公司排擠,生存得非常艱難,“說不定哪天就會垮掉”。
楊葉華原來在某商業公司工作,后來辭職創業,在北京市馬連道茶葉市場南區經營著一家名為“滇邊普洱”的茶葉店,“投入了十幾萬元吧,目前普洱茶非常受消費者青睞,所以我們的發展前景也非常好”。
調查顯示,創業前從事的不同職業,對創業者今后的創業之路同樣會產生很大影響。調查發現,不同身份創業者的創富效應差異顯著。在致富滿意度指標上,政府公務員對創富現狀最為滿意,學生、農民和企業雇員致富滿意度普遍偏低,而學生創業者的致富滿意度最低。
高建認為,學生創業者容易帶著理想主義色彩去創業,由于缺乏經驗和積累,創業的實踐和預期有很大差異,不可避免會降低他們對創富現狀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