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內地企業未來黃金十年
cye.com.cn
時間:2007-7-16 14:43:43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李媛 我來說兩句 |
|
 |
|
編者按
涵蓋內地、香港和臺灣企業的《中國1000大》排行榜首度在內地發布。2007年,《全球商業》首次對在香港、臺灣、上海、深圳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調查,按照 2006年度營收公開數據進行排名,評選出前1000名的企業。此前,這項調查已連續6年,深度調研內地、香港和臺灣近4000家上市公司,擁有橫跨大中國地區四個股市交易所資料。為幫助讀者更好地解讀排行榜內在玄機,本期特別邀請了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臺灣《商業周刊》社長俞國定和我們共同分析亞太最活躍的經濟區域所蘊藏的財富機會和風險,觸摸這張表格之下的經濟脈搏。 中國經濟還存在哪些變數?
主持人:總的來說,從1000大的榜單當中,所呈現出的2006年中國經濟特點是怎樣的?因為這個榜單已經在臺灣做了6年的時間,那么從近幾年榜單的變化,能夠看出的兩岸三地的經濟有哪些變化?未來的趨勢又是怎樣的?
俞國定:從1000大企業里面過去的變化,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脈絡:第一,內地、臺灣、香港這三個地區的產業各有特色。如果拿2004年跟2006年的榜單比較,我們發現,第一,香港在2004年那年企業呈現的特色與2006年是一樣的,這表示香港企業對于財務杠桿的操作更靈活。第二,內地市場越來越重要,2004年我們就發現,臺商獲利比2001年多了很多倍,可以看出,這都是在內地市場成長的業績。同時,臺灣的企業在內地市場的獲利已經占總公司的5成以上,而且內地的市場還在不斷擴張中。所以,盡管臺灣的政經形勢不穩定,臺商仍然在經濟方面呈現兩極化走向:依靠臺灣內需的企業面臨的挑戰將越來越大,比如臺灣的金融業;另一方面,面向全球化市場的企業,像鴻海這樣已經進入國際企業生產鏈的企業,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事實上,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內地就像一架波音747飛機,它有兩個強大的引擎,一個臺灣,一個香港,而像印度這樣的國家是沒有的,這就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左小蕾:從中國的宏觀經濟來看,近幾年低通脹、高增長是非常理想的宏觀經濟環境。正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我們才對將來的1000家企業的發展很有信心。
但是,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經濟也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不穩定的狀況。這其中有三“過”——過剩的流動性、過度的投資增長、過大的貿易順差。比如,近期經濟持續的高增長,其中投資推動的因素非常大。如果在目前經濟增長的模式下,想保持這種增長速度,必須要不斷地加大投入。假定目前如果是三個單位投入支持一個增長,在將來的狀態下,可能是四個單位的增長才能維持10.7%的經濟增長,再往后就是5個單位的增長才能維持,這就是經濟學上的解讀。顯然,內地的經濟發展處于規模效益遞減的狀態。
保持競爭力需要市場化
主持人:1000大排行里面,前10大有7大是內地的銀行,眾多的國內銀行通過上市和金融業的崛起而崛起,銀行的規模和營業額遠遠超過一些香港和臺灣的銀行。但是我們第一批開放的四家外資銀行已經開始涉足人民幣業務,內地的銀行都面臨著外部的競爭壓力。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我們內地產業的優勢還有多少,可能會面臨哪一些挑戰?
左小蕾:從1000大榜單中明顯看出,企業的規模和營運能力是不對等的。賺錢能力是香港公司的強,規模是內地的企業大。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內地企業做大很多是行政性的。像寶鋼和鞍鋼的聯合,但是這樣的做大不是市場行為。那么,國有企業的盈利在這樣的情況下,盈利能力能不能持續?這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幾個月之前,內地的前10大銀行年報公布的時候,85%至90%盈利來自于利差收益,像建行甚至是90%以上收益來自于利差。盈利主要來源于利差,說明內地的銀行沒有太強的競爭能力。外資銀行進來之后,我不能保證這樣的狀況還能不能持續。
即使在一些外資銀行成為國內銀行的戰略投資者之后,國內銀行業的整體狀況也不一定能立竿見影地提升。問題在于提升需要一個過程,必須在組織架構上、觀念上、管理上落實到位,包括風險控制。內地銀行的很多體制已經建立起來,但是這樣看起來比較完善的機制并沒有運轉得很協調。
俞國定:臺灣有很多公營銀行,經營也很保守。很多人考進去之后一輩子就待在里面。但是臺灣的金融業一開放的時候,臺灣的銀行就立刻顯得沒有競爭力。而臺灣比較好的企業,像鴻海、宏基、廣達等,由于沒有受到保護和政策的優惠,只能到全世界去搶市場,現在卻發展很好。未來,兩岸三地、大中華經濟圈都要面對最核心的挑戰:市場化了之后,企業能不能獨立地生存?尤其是全球化浪潮之下,企業有沒有能進行全球競爭的能力?企業有沒有能提供國際規格的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們要走的路是很長的。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