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剛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后,先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后來他決心自己創辦一家涉外家政服務公司。今年4月,
劉建剛的企業已經完成了頭三年的創業期,還完了貸款。
劉建剛能有今天,第一個要感謝的人就是自己的導師。劉建剛的導師朱建新是上海一所民辦大學的校董。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他們倆每周至少有一次見面溝通。朱建新隨時分析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并傾聽和進行情感疏導。創業青年和導師的關系,很像父子或者兄弟、師傅和徒弟,也像好朋友。大家有一種互幫互助大家庭的感覺。
同樣作為一名創業者,德意控股集團董事長、總裁高德康告訴記者,創業者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激情,不是金錢,而是行之有效的創業方法。以前的許多創業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指導,沒有什么有效經驗可以參考,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和感悟,有些時候甚至是靠教訓吃一塹長一智,F在情況雖然有了一些改變,但還改變得不夠,許多正在創業和將要創業的青年仍然有著種種迷惘和困惑,需要有生動的成功案例作參照,需要有正確的創業理論來指導、來啟迪他們的思想。
每年增加就業青年1900萬
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我國16至35歲的青年人口為3.8億人,占總人口的30%。每年這一年齡段的青年有1900萬需要就業,其中1140萬(60%)在農村,760萬(40%)在城鎮,而在農村的一部分也在向城鎮流動。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測算,大約每年可以提供800萬左右的就業崗位,缺口嚴重。因此,通過創新、創業增加新的工作崗位,是解決我國嚴峻就業形勢的重要措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郗杰英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日益加速的今天,創業無疑對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創新,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代科技的發展必然推動產業升級乃至催生新的產業,同時也必然使有些產業、企業萎縮。在這里,創新、創業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創新、創業必然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緩解龐大人口帶來的就業壓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世界財富500強企業消減了500萬個工作崗位,但同時新增工作崗位達到了3400萬個,這些新增工作崗位與新創企業的貢獻緊密相連。同時,青年具有文化、體力上的優勢。因此,青年是創業的生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