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走現代農牧業產業鏈建設道路
近年來瘦肉精、孔雀石綠、蘇丹紅、紅心蛋、藥殘等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中國農副產品特別是肉制品出口越來越困難,尤其是目前爆發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已對農牧業生產和食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傳統農牧業生產模式下有2億個生產單位,規模小且分散,農民往往是靠經驗而不是科學,很難保障食品安全。這種現狀造成違規成本低但監管成本高,甚至無法跟蹤和監控。
我國工業和農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差距極大
加入WTO后,“中國制造”逐步占領了世界中、低端工業品市場,有力帶動我國工業和城市經濟發展。然而,由于我國農業單位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形成了農副產品生產成本高、質量不穩定、產品的安全性缺乏保障等劣勢,主要農副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要提高我國農牧業的國際競爭力,走現代農牧業道路是必然選擇。
如今,由于農民自愿放棄傳統生產模式,而非政府強制干預,使得現代化規模生產成為可能。發展現代化、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農牧業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支持,而涉農企業必將扮演重要角色。時代賦予了我們機遇和責任,我們應該努力抓住并勇于承擔。
近年來,新希望集團考察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同行優勢企業發現,那些企業的共同特點就是--走規模化、市場化、技術化的產業鏈建設道路。通過學習國際優勢企業,深研中國農村經濟和生產方式,我們制定了打造“世界級農牧企業”的目標,并通過建設"三鏈一網"策略和計劃來實現目標。
即,建設禽、豬、奶牛產業鏈和農村電子商務網,以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和可追溯的生產經營方式來降低養殖戶和企業的市場風險、自然風險以及食品安全風險,提高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比如,新希望旗下的山東六和集團,在山東、遼寧、河南等地建設肉禽產業基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養殖模式大規模生產肉雞和肉鴨,已形成年產5億余只肉禽的完整產業鏈,帶動數萬農戶養殖致富,每戶年均盈利2-6萬元。同時,初步建立了產品的可追溯系統,保障了食品安全,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安全、優質、價廉的肉制品。
目前,新希望六和集團擁有3個中國名牌和6個馳名商標,產品行銷全國,規模越做越大、品牌越做越響。產業鏈及可追溯系統的建設,使得監管更容易,違規成本增高,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從而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為產品出口奠定了基礎。
當然,發展現代農牧產業必然受資金、技術、市場和風險控制等因素的制約。農民的資金鏈本身就脆弱,又要面對生產、疫病、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風險,所以需要政府、社會和涉農企業等各方面的支持。我建議政府在稅收、金融、土地和制度建設等方面開展政策創新,鼓勵企業帶動進行試點建設,大力支持農業產業鏈建設,讓更多的農戶和企業投資現代農業。
面臨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結構最深刻變化的轉折點,只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源,相信中國"三農"的春天又將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