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包括互聯網在內的眾多行業正呈現這種浪擊灘頭的潮涌之勢。
從1994年互聯網進入中國,1997年用戶達到了5萬,發展到現在一億六千多萬網民,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應用層出不窮,正快速滲透到人們工作、生活、學習、娛樂等眾多方面。而與互聯網相關的電子產品、軟件產品、集成電路、通信、休閑娛樂、教育培訓等多個產業的發展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ヂ摼W既是傳統通信行業革命性的延續,又是提供金融、教育、醫療、法律、企管、財務等多種信息和服務功能的社會活動平臺,而在最流行的層面,卻是域名、空間、IDC、短信、游戲、廣告、彩鈴、信息等業務模式占據主流。這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接入”與“內容”。但隨著互聯網同傳統行業結合的興起,“應用”的提法逐漸多了起來。
實際上,“應用為王”這種高度的提法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不少媒體上,在事業上頗有成就的第一、二代創業者們也多有談及,但“思想往往走在行動之前”的道理似乎一直都沒遭遇過推翻的命運,一直到現在,“應用為王”還不過是注意力經濟成分大于實際成分,不過令人感到興慰的是,雖尚未形成如第一、二波之同等氣勢的新力量,但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以及行業門戶、網絡教育、企業E-learning等與傳統行業整合性應用的業務模式已蓬勃發展起來,這為第三波的浪潮洶涌注入了現實的動力。
接入為王:賺了信息高速路駛入的錢
IT圈內一度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廣告語:“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究竟有多遠——向北1500米”,時至今日,這句廣告語都堪稱經典,雖然這家“向北1500米”的瀛海威公司成了第一輪互聯網大潮的先烈。同時,這句經典廣告語誕生的那兩年,信息高速公路深入人心,其實,這個很時時髦的名詞“信息高速公路”指的就是“寬帶”,有“路”之后當然要跑車,由此,相應地衍生出曾一度占據盈利主流的“寬帶接入”業務。
2000年時,門戶的創業熱潮在中國掀起一輪喧囂,各種概念大行其道,從“最后一公里”到“接入為王”,中國網民在接受了一番概念普及之后,“機耕道”式的網絡建成了,但哪怕是條機耕道,但上面跑的車也少得可憐,打開瀏覽器,充斥網民眼球的全是“新聞”。曾有一位知名IT評論家稱之為“寬帶的窄帶時代”。
而這種接入服務也經歷從撥號上網,到ISDN、寬帶接入、專線接入的變化,而且最初提供這種服務的都是以運營商為主,以及逐步發展起來的各種ISP(互聯網接入服務商)。
窄帶時期,壟斷性接入的程度較高,資源掌控在電信、移動等運營商手中,一方面市場資源也未達到最大化開發,另一方面市場競爭還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到步入寬帶時期,運營風險和專業水準要求都相當高,競爭也相對激烈。電信、廣電、地區性ISP、大型內容提供商等競爭參與者的重量級別不一,優勢和特點也不盡相同。這個互聯網的上游產業開始火爆起來,以至于各種從ISP分流出來的二級、三級等多個層級的代理商,甚至存在一兩人也開始倒騰寬帶接入的生意。
這輪浪潮不僅讓掌控壟斷資源的運營商與大型ISP賺了個盆滿缽漫,也讓不少草根挖到了第一桶金。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04年。任何一個市場都會因為參與者的眾多、惡性競爭、價格戰、服務缺乏規范等因素而走向飽和,互聯網接入亦不例外。大概在2004年后,眾多接入商開始放棄將接入當成主營業務經營,一時間,圍繞互聯網接入開發多種增值服務成了熱門選擇。
而幾乎在“接入為王”時代的中期,“內容為王”已經不僅僅以理論的狀態存在,眾多試水者在理論末端掘到了真金白銀。
內容為王:門戶與SP的時代
經歷了“接入為王”的草莽時期,網絡“機耕道”逐步地變成了“高速路”,在上面跑什么車,成了各家力量角逐的焦點,于是,內容提供商浮出水面(ICP),并且誕生了一大批網絡概念股,從最早的中華網,到緊接著興起的三大門戶,以及后起之秀空中網、百度等,無不是在高速路上疾馳的“名牌車”,擺出了一道道“內容為王”的盛宴。
比爾·蓋茨寫過一篇文章《內容為王》,這篇文章中他講道:“我預期內容的傳播能在互聯網上帶來客觀的利潤”。實際上,微軟旗下的MSN創造了不俗的業績,即使是MSN中國,雖然沒有奪得彩頭,但在中國市場上也堪稱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得了“白領階層的門戶”這一美譽。當然,這種內容并不限于新聞,而是覆蓋了諸如財經、金融、娛樂、休閑、產業、經濟等多個領域多個行業的多種信息與數據、音頻、視頻等。
而多種內容源出自唱片公司、電影公司、報社、雜志社等機構。如果是在“WEB1.0”時代,從這些機構流出的內容基本上占據了整個互聯網所能向網民提供的信息,而到了“web2.0”時期,UGC成了一個時髦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比較實用的概念。用戶開始創造、提供大量的原創內容,尤其是文字類的信息內容。
在這兩輪盛宴中,Web1.0時期的得勢者前面已經提到了,web2.0時期的新生力量仍在努力,雖有著像FACEBOOK,YOUTUBE這樣的迅速崛起,并實現不菲收益的網站,但新一輪內容為王也可以說是正在上演,而且是第二次登場。
應用為王:從傳統行業到專業服務
從“接入為王”,到“內容為王”,走了七八年,而從“內容為王”到“應用為王”,卻不過兩三年時間,即已在各大領域初見勢頭,而且其中存在一個很有挑戰的現象就是:“應用為王”與“內容為王”同步上演。在做行業應用、傳統應用的同時,無論是web1.0時期依靠內容取勝的大佬們,還是web2.0時期新興起的一批少壯派,對這兩種趨勢都未曾有過公開地拒絕或反對,但從創業取向上看,基本上很少有人拿大把銀子去做互聯網接入了。
“應用為王”何解?可能很多的從業者都在講,很多身處傳統行業卻想進軍互聯網的人士也在談,但罕見有一種確切的范疇界定。
實際上,“應用為王”的范疇界定是很容易的,但在時間與階段上卻無法統一。我們據其呈現的特點加以總結,走過兩個階段的互聯網呈現了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越來越尊重網民體驗,也即用戶體驗、客戶價值問題,同時個性化服務增強,網民已經能夠以自己為中心組織屬于自己應用的網絡;二是互聯網的商業應用潛力得到釋放,并正在產生裂變效應,擴散到更廣泛的行業與領域,說一句俗話,也就叫互聯網開始做“正經事情”,開始正兒八經地做起生意來了,開始想著如何讓網民參與、讓網民賺錢、讓參與的網民不僅得到感觀上的娛樂,同時能得到實惠,其中,電子商務、行業門戶、電子支付、在線旅游等業務模式的發展就是很明顯的例證。
幾個已經獲得發展的業務模式中,產生了頗受矚目的領軍力量,比如電子商務領域的阿里巴巴、淘寶、當當網;行業門戶中的中國化工網、中國汽車網;電子支付領域的支付寶、首信易、快錢等;在線旅游模式中的攜程、e龍等。其中,行業門戶領域應該是狼煙四起,據統計,參與競爭的各方力量達到近萬支,尤其是制造業方面,雖然沒有產生更多的像中國化工網那樣的行業領軍企業,但枕戈待旦者必然不在少數。
當然,要真正掀起“應用為王”的浪潮,讓這個概念如同“接入為王”、“內容為王”一樣名符其實,并且產生一大批如同第一、二波那樣的企業,還需要在應用層面、應用領域與行業上做更大的拓展,尤其是同傳統的咨詢與信息服務業的結合。
傳統咨詢、財務與信息服務業往往是為制造業、加工業、水利發電、電信、能源、塑料化工等第一、二產業服務的,依托于這些行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同時推動這些行業的變革、效率提升與資源重組進程,并且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持續增長,對社會價值的創造與貢獻上在某種程度上講已逐漸超越基礎型產業,比如其中的管理咨詢業達到上百億的市場規模,法律服務市場也將早已實現20億美元的規模。尤其是在財經、金融、旅游、餐飲等服務業已經產生頗有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的狀況下,管理咨詢、法律服務等領域卻尚未出現實力派選手,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不過,這幾大領域也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一些管理咨詢機構、律師事務所開始將業務渠道向網絡方面拓展,同時也有風險投資機構與天使投資開始將目光投向商業與互聯網結合的“交叉區”,比如AMT公共知識庫擴展成暢享網,開始從單一的知識庫向兼具互動型的平臺轉變;覓法網獲得民營資本的聯合注資,專注于向成長型企業提供法律、管理與財務方面的委托服務及企業法務外包的覓法通會員服務,已在8月中旬完成近150家優質律所的整合工作,并鎖定1000家加盟商的目標,旨在法律服務市場掀起一場全新的變革;價值中國網歷經兩年多艱苦中跋涉而繼續堅持,已獲得更多行業人士關注,聚合了1萬多名各行業、領域的專欄作家。
僅僅十余年,三波浪潮已是一輪比一輪洶涌、一次比一次快捷。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的那段文字來總結這三波亦是非常之恰當,他寫道: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前面有著各樣事物,人們前面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新一輪的創業者與掘金者們,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這一波之后將見分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