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普及,新一輪更大規模的集體創業浪潮將再次涌動。
在阿里巴巴日前舉行的新經濟新商務論壇上,專家們指出,我國曾發生過兩次大的創業浪潮,一是改革開放初期以個體戶為代表的創業浪潮,二是1992年開始的下海熱。
目前我國網商已超過3000萬,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中國網商大會組委會透露,第三份詳細調研報告《網商崛起——2007中國網商發展研究報告》將在今年9月第四次網商大會上正式發布。中國信息經濟學會電子商務副主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特聘創業輔導專家王汝林認為,隨著WEB2.0廣泛的發展,它會更加廣泛的引領和帶動一些網民來投入到創業的熱潮里面去,這會進一步推動網絡創業潮的發展。
相關調查顯示,在淘寶這一“C2C”(個人對個人)平臺上生存的并非只有“C”,有一部分個人網商已經開始以此作為創業方式,有的已經開始具備企業行為,甚至已經達到中小企業規模。一些個人賣家年銷售額甚至過千萬。
自從互聯網進入中國以來,創業的激情在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中似乎變得不可遏制。電子商務為創業者們帶來了史上門檻最低、最大眾化、最不具歧視性的創業機會。首先它降低了創業門檻,其次它引進了全球化的創新機制,在創意、資本、技術上實現了國際接軌,創業者只要思路清晰、方向正確、商業模式可行,就有可能實現成功。
我國群體性創業活動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表現出平民化趨勢。業內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種平民化趨勢體現在,創業主體來自社會基層具平民色彩,具有門檻低,起步點低,適宜大量平民進入成為創業主體的現實可能性。因此才能形成群體性創業潮。這些具有平民視角的個人和企業由于市場定位科學,就獲得了最大的客戶資源和市場空間。因此發展迅速,顯示了平民化定位的渠道優勢和競爭優勢,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
2006年1月所通過的《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將“一人公司”納入《公司法》的調整范圍。時隔一年,包括“一人公司”在內的中小規模企業數量劇增,其中出現了不少創意產業、小工藝品的生產銷售企業。“這種性質的公司投入低、人手少,可一旦打開市場,所獲得的回報率則非常高。而由于資金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小公司要想通過傳統方式獲得大訂單比較困難,運用B2B電子商務平臺來獲得理想訂單已經成為一些創業者的最佳推廣途徑。”專家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