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智慧產業”
——南京借科教優勢促進軟件產業升級
連續5年,南京軟件產業銷售收入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2006年達258億元,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一;11個產品進入“2006年中國優秀軟件產品”,占全國總數的57.9%。然而,南京人并不滿足。
按照規劃,到2010年,南京全市軟件產業的收入要達8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軟件名城”和全國重要的軟件產業基地。
南京軟件產業發展何以如此迅猛,其活力究竟何在?
重化工城邁“輕”腳步:軟件業應運而生
近些年來,許多城市都確定了打造“軟件名城”的目標,然而,權威人士分析,在這些城市中,南京市是最具實力的城市之一。
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認為,南京具備軟件業發展的四大要素是:科教實力強、人才素質好、城市環境優、社會安全度高。
南京市經濟基礎雄厚,GDP增長率連續15年保持在10%以上。科教實力強,南京是中國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高等院校就有40多所,科研和開發機構600余家,科技進步水平連續5年居江蘇省首位;人才素質好,在寧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學科及實驗室100多個,院士63人,在校大學生30萬;城市環境優,南京依傍長江,城內綠樹成蔭,綠地面積位居全國城市前列;社會安全度高,2006年,公眾對南京社會治安認可度達97%以上。
“南京選擇軟件業是應運而生,也是因勢而起。”南京市委書記羅志軍說,“高技術、高效益”的軟件業不但可以取南京科教人才之“長”,而且“低污染、低消耗”的軟件產業也可以避南京資源缺乏之“短”。
化“軟資源”為“硬實力”:打通科教資源的生產力通道
原來,南京市的高校、科研機構和南京市的經濟發展是“兩張皮”。在寧企業習慣于招聘外地大學生,而南京高校大學生的首選就業城市卻是北京、上海和廣州。
人才缺口引起了南京市的高度關注,在南京確定的軟件產業“三大工程”中,軟件人才工程被列為“一號工程”,《南京市軟件產業人才“十一五”規劃》也隨即出臺。化“軟資源”為“硬實力”,南京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
首先,發揮南京高校辦學優勢,為高校提供土地、資金、師資等方面的優惠條件,幫助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建立軟件學院,和韓國合作創辦韓國IT學院,從印度引進教材。目前,已有近40所在寧高等院校設有軟件學院和開設軟件專業,每年輸送高、中端軟件人才超過1萬人。
其次,積極培育行業領軍人物。對于軟件行業領軍人物和對軟件產業發展做出特別貢獻者,給予一定獎勵。對軟件企業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在寧購房購車實行專項獎勵。
第三,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以自有技術成果在南京創辦軟件企業。每年從新辦企業中擇優選出若干優秀創業項目予以獎勵扶持。
目前,南京市軟件人才年培養規模為2.7萬人;新認定的12家軟件人才培訓基地年培訓人次超過1.8萬;軟件人才的本地就業率也在快速攀升。
為了讓軟件業的研究成果從科研院所的實驗室搬到生產第一線,讓軟件這個支柱產業實現“重心下沉”,南京市制定了一些新政策,其中包括:對獲得“中國優秀軟件產品”稱號的軟件企業給予獎勵;軟件企業研發費用比上年實際增長10%以上的,允許按技術開發費實際發生額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軟件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經評估驗證后,可作為無形資產對外投資等。
從城區延伸到郊縣:南京軟件業的飛躍之路
2000年,南京僅有200來家軟件企業,年銷售收入18億元,依托于高新區設立的南京軟件園也處于開發初期。2006年底,南京軟件企業已突破900家,全年軟件產業銷售收入達258億元,建筑面積達137.82萬平方米的“兩園五基地”已經建成。
蓬勃發展的軟件業成為南京郊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薄弱的郊縣經濟一直是南京經濟發展的軟肋。長期以來,南京的高科技產業集中在城區,對郊縣的輻射很少。在江寧、浦口等郊區建立軟件園區成為平衡區域經濟的一大舉措。目前,在南京的五大軟件基地中,郊縣就占了兩個。
2006年,江寧區的涉軟企業達100多家,超億元企業7家,超千萬元企業16家,軟件從業人員超1萬人,其中碩士以上超過1000人。江寧區科技局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江寧區經登記認定的軟件產品達180多項,江寧區軟件及系統集成產業銷售收入在去年20億元基礎上再上新臺階,達到30億元。
軟件園的成立為郊縣經濟帶來了活力。隨著工業向園區集中,迅速擴大的用工需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統計顯示,在郊縣每增加一個工業就業崗位,可帶1.6個其他就業崗位。“十五”期間,南京郊縣兩年內實際利用外資翻了一番;三年內財政收入翻了一番;四年內鄉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翻了一番;五年時間不到,GDP總量也翻了一番……
經過幾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南京已形成電力自動化及管理軟件、電信系統管理軟件、企業信息化軟件、嵌入式軟件、教育軟件、網絡與安全系統軟件等六大特色軟件產品群。
從年市場收入不足2000萬元的地方型小企業,發展到眼下年市場收入達25億元的全國軟件旗艦企業,聯創科技10年的成長之路見證了南京市軟件企業的品牌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