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鞋西移”將成中國鞋業發展趨勢
■本報記者譚麗莎徐民
勞動力成本引導下的產業轉移不可阻擋川渝人力資源優勢凸顯
由中國皮革協會、四川省商務廳、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07中國女鞋之都國際采購節”于2007年10月12日在成都舉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成都、重慶兩地將是中國皮鞋今后發展的重要地區。
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說,制鞋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制鞋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區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轉移。20世紀60-70年代,世界的制鞋中心在意大利、西班牙,80年代轉移到制造成本相對低廉的日本、臺灣、韓國等地,到90年代,又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廣東、溫州等中國沿海地區。進入2004年以來,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國內制鞋行業出現了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從2007年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世界制鞋業已開始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泰國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
他說,1985年中國生產鞋子16億雙,10年后的1995年達到了57億雙,20年后的2006年達到了90億雙,今年這一數字將會再次刷新,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鞋業制造基地和最大鞋類出口國。他認為,中國制鞋業的快速發展,是得益于世界鞋業的變遷和轉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生產成本提高,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制鞋業轉向海外開拓新的生產加工基地,這種產業轉移,使得中國制鞋行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機會。
制鞋王國意大利、制鞋強國西班牙、制鞋大國巴西等國家的企業和組織參加了此次采購節,其中包括威尼斯BALLIN、馬爾凱大區的DINOBI鄄GION、西班牙W ond e rs等地區會長級制鞋企業,以及來自意大利的30~50個頂級品牌到現場進行展示。采購節上,以“和諧貿易、和諧鞋業”,“區域發展與跨區域合作”,“成渝攜手,共建西部鞋業中心”為主題的國際高峰論壇陸續舉行。
意大利鞋業制造商協會副主席、亞洲委員會主席弗郎科·巴林說,中意之間的貿易往來從“馬可·波羅”時代就已經熱烈地展開了,中國的市場是意大利鞋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從現狀來看,意大利有很深厚的設計傳統,主要做精品鞋,與中國鞋的定位是互補的,兩者之間主要是做好對接的問題。
據成都西部鞋都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和資源成本的上升,鞋業產能轉移的趨勢在3年前便已出現,僅去年一年,就有300多家沿海制鞋工廠落戶成都。
一位西班牙企業代表在會上坦言,中國的鞋業未來在成都,西班牙大的制鞋企業正在試圖通過設計鞋樣,在成都加工,然后在西班牙對鞋進行查驗、打蠟、包裝、增加了鞋的附加值。
通過此次國際高峰論壇,與會代表達成了一個共同的認識———鞋業的發展,必須要謀求貿易和諧,尋求互惠互利。并簽署了鞋業《成都宣言》:一是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國際鞋業界與中國鞋業界應該共同努力,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各自發揮優勢,通過合作解決矛盾和摩擦,鼓勵雙方企業到對方所在的國家及地區投資辦廠開店,實現雙方共同發展;二是加強合作,和諧共贏。雙方企業可以就鞋產業做更多科研開發工作,組織成立合作研發設計中心,創立新品牌。各國鞋業協會可幫助中國企業引進優秀設計師和優秀高級管理人員,中國鞋業協會則歡迎各國鞋業企業到中國成都開展生產加工,品牌合作,實現雙方和諧共贏。中方會盡力幫助外商保護他們的商標產權,為他們的產品在中國的銷售提供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