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序曲拉開,互聯網新媒體優勢凸顯
從10月24日發射到11月7日進入工作軌道,嫦娥一號的首次探月之旅已經宣告成功,但與嫦娥工程的成功相比,在互聯網媒體與傳統媒體針對此次重大科技突破事件的眼球爭奪戰中,嫦娥探月更是一次互聯網網民的分享、互動盛筵。無論是具有天然互動平臺的騰訊網,還是新浪,搜狐、網易等商業門戶,都在視覺設計、3D畫面、動感體驗、互動分享等環節上大做文章,為本來頗為嚴肅的科技增添了更多豐富、人性化的元素,增加了網民的參與熱情和關注程度。
回顧整個事件的報道,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表示;“可以預見,過去那種單純比拼新聞數量和速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嫦娥報道可以看作是互聯網門戶作為新媒體在互動、分享上的大膽嘗試。對比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等專題報道頁面,幾乎每家網站都增加了互動、體驗環節。有持續關注嫦娥探月互聯網報道的網友談及感受時表示,互聯網天生具有無法比擬的互動特點。”據了解,騰訊網做了41場在線訪談互動節目,除了專家嘉賓與網友聊天外,還開發了“嫦娥辯論賽”、“中國鳥人”等更貼合平民階層的互動訪談。
“一個嫦娥衛星探月項目,大家上來都是黑壓壓一片,文字淹沒了眼球,星球轉呀轉,飛船轉呀轉,星船分離、五種礦物、整流罩、干涉成像光譜儀......”,單純的視頻、圖片和文字上的整合形式,普通網友看一遍也就乏味了,但本次嫦娥的互聯網報道不同,增加了不少互動產品的設計,讓網友樂在其中,持續性的參與。上述網友對自己的感受進行了總結。對此,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也表示,科技知識與網友存在興趣上的接觸點錯位,但相對低層次的情感需求就很強烈,可能是娛樂的、游戲的,以互動的手法激發網友對該事件的關注度。像“月球暫住證”活動住到月球去的美好愿望,讓網友產生了濃厚的參與興趣,以趣味性和知識性吸引了不少網友參與進來,這是互聯網作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報道上的獨特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