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安排的調整改變消費者出行方式、消費模式,進而影響旅游商貿等服務行業
假日經濟轉型更多惠及消費者
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正式公布后的第一個假日——元旦即將到來,新方案實施后的第一個黃金周——春節也日益臨近。這些天,對于眾多旅行社來說,新方案對假日市場的“沖擊波”已經迎面而來。
專家指出,節假日安排的調整,會改變消費者出行方式、消費模式,進而影響旅游、交通、餐飲、商貿等各個行業。在經歷了20多個黃金周后,我國的“假日經濟”正醞釀轉型、升級。
春節旅游市場“漲”勢驚人
“真沒想到,航空公司的報價比我們預估的價格還高出一大截!”春秋國旅新聞發言人張磊感慨地說,與往年相比,2008年春節旅游市場不僅啟動得早,而且各線路報價“漲”勢驚人。。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旅游學系教授莊志民分析,由于新方案取消了原先“五一”的7天長假,使這部分客流分散到剩下的春節、國慶兩個黃金周,再加上不少游客“趕早不趕晚”的心理,2008年春節旅游市場,尤其是出境游市場火暴應該說是在情理之中。
假日安排改變休閑模式
旅行社感受到的,只是節假日新方案帶來的第一道“沖擊波”。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休閑安排,決定他們能花多少時間、以怎樣的方式旅游、購物,而消費終端的變化又將對旅游、交通、餐飲、商貿等行業產生影響。
“取消‘五一’長假,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形成兩個7天的黃金周和5個3天的‘小長假’,再加上完善職工帶薪休假制度,休閑時間均衡分布將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長期關注“假日經濟”的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認為,這個趨勢值得相關行業及企業仔細研究。
具體而言,休閑時間均衡化,將使以往旅游客源過于集中的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減輕旅游景點的壓力。同時,航空、鐵路,以及賓館、飯店能夠更加從容地進行調配,提高資源利用率。對于餐飲、商貿行業來說,節假日數量的增加就意味著商機的增多,而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成為“小長假”,也有望在原先的商業淡季中創造出一些銷售“小高潮”。
企業面臨“轉型”新課題
面對近在眉睫的轉型,企業是否做好了足夠準備?
“一些旅游景區、旅游企業說,每年3個黃金周占到他們全年營業收入的四成左右,甚至更高。這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莊志民教授坦言,經過了9年的歷練,許多企業對于應付黃金周期間大客流、程式化、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團隊已是“經驗豐富”。節假日方案調整后,“一旦這種習以為常的出游方式發生變化,旅行社是否有能力在產品結構、差異化服務等方面迅速作出調整?”
同樣的課題,也擺在商業企業的面前。近年來,不少人感嘆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勢頭蓋過了一些傳統節日,有人把原因歸結于傳統節日不受重視。而如今,當傳統節日得到重視、成為“小長假”時,商業企業是否能夠真正把握這種商機?
“消費者不希望商家只把眼睛盯住他們的錢袋子,不想要那些只是打著傳統節日旗號、沒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商業促銷活動。”齊曉齋說,否則,新鮮勁一過,消費者很快就會感到厭倦。
據了解,目前不少旅游企業已經聞風而動,著手籌劃。譬如,針對節假日新方案設計新的旅游產品,注重個性化、深度游。圍繞傳統節日,開發適合小團隊的主題游線路,推出更加細分、更有針對性的旅游產品。
作者:新華社記者俞麗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