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8日在京揭曉
引人關注的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日揭曉,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閔恩澤院士和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獲此殊榮。至此,我國已有12位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以其權威性和高達5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引起海內外的極大關注。此前,李振聲、葉篤正、吳孟超、劉東生、王永志、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和金怡濂10位科學家已榮膺這一獎項。
BY 新華社
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8日在京揭曉,閔恩澤、吳征鎰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集中反映了科技在改善民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其中,民營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中有22.4%的項目有民營企業參與完成。
企業成科技創新主要力量
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獲獎項目中,由企業獨立承擔或參與完成的占57%,獲獎企業共獲得發明專利189項,說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開始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創新投入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據了解,在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獲獎項目中,有28%的項目是以企業為主完成的。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 “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等都是以企業為主完成的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同時,企業在加強自身科技能力建設、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創新投入的同時,更加注重引進大學、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和人才優勢,更加注重產學研的結合。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主任陳傳宏介紹,國家科技進步獎作為現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獎項,重點獎勵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的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產學研相結合,對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實施了有效激勵,促進了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青年人才成科技創新生力軍
縱觀8日揭曉的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一大突出亮點就是,青年人才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獲獎人員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占61%。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項目共90項,占通用項目總數的33%。國家自然科學獎第一完成人中61.5%,國家技術發明獎第一完成人中46.2%,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25.5%有海外留學經歷。這些數據一方面反映我國人才戰略成效顯著,另外一方面也說明,國家科技獎勵在發現、凝聚和培養尖子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科技獎突出“原始創新”
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中,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獎項目總數達到90項,突出我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在逐步增強。
今年多個獲獎項目在原始性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并取得了被國際公認的領先科研成果。如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項目“熱河脊椎動物群的研究”,科學家通過近10年的工作,在鳥類及其飛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龍、翼龍、早期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的進化,地層學以及熱河生物群的綜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原創性成果,發表相關的SCI論文78篇。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 “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其研發的多項技術國外均未掌握,裝置的準確度為世界第一,比國外最好的同類裝置高10倍以上。
獎項資料
● 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項目 “王碼五筆字型”,在計算機技術普及與傳播漢字和中華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 “系統化生物芯片和相關儀器設備的研制及應用”在生物芯片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方面有重要突破,將在疾病診療方面提供重要技術手段,對于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將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完成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 “轉基因植物產品檢測體系的建立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在轉基因產品檢測技術方面有重要創新,形成了一整套技術體系,在反國外技術壁壘和保證我國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閔恩澤
1924年2月出生,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吳征鎰
1916年6月出生,著名植物學家。他編著了《中國植物志》等眾多專著,他提出的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野生種質資源庫”的建議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做也了前瞻性的部署。
|